自顧不暇
成語拼音
- zì gù bù xiá
自顧不暇成語解釋
- 暇:空閒。光顧自己還來不及。指沒有力量再照顧別人。
典故出處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回:“今雖略有生機,但自顧不暇,何能另有安頓哥哥之處。”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在陳國閒居時,弟子冉求從魯國回來,說魯國宗廟失火之事,孔子說一定燒了桓公、僖公的廟。冉求說夫子料事如神,季桓子剛死,季府亂成一片,自顧不暇,根本不會去救火。
成語造句
- 他整日忙碌於自己的事務,家裏人遇到問題時他根本無暇顧及,完全自顧不暇。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在一個名爲衛國的國家裏,有一位大臣名叫孔伋。當時衛國正面臨着諸多內憂外患,國內政治混亂,社會動盪,而周邊的強國也對衛國虎視眈眈。
孔伋看到國家的這種狀況,心急如焚,他努力地想要爲衛國尋找出路,試圖穩定局勢。然而,他漸漸發現,自己在應對這些繁雜事務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
有一次,衛國邊境遭到了敵國的突然襲擊,孔伋急忙向國君進言,建議迅速組織軍隊進行抵禦。可是國君卻沉迷於享樂,對孔伋的建議置若罔聞。孔伋無奈之下,只得親自去籌備防禦事宜,但由於資源匱乏和人力不足,進展十分緩慢。
與此同時,國內的一些貴族勢力也趁機興風作浪,試圖爭奪權力和利益,這使得衛國的局勢更加雪上加霜。孔伋分身乏術,既要應對外敵的入侵,又要平息國內的紛爭,忙得不可開交。
在這艱難的時刻,孔伋深刻地體會到了什麼叫做自顧不暇。他意識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是太有限了,無法同時兼顧這麼多的問題。儘管他竭盡全力,但還是難以改變衛國日益衰敗的命運。
正如《左傳》中所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孔伋雖然未能挽救衛國,但他的努力和擔當卻被人們銘記。自顧不暇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下來,用來形容一個人自身難保,沒有餘力去照顧或幫助別人。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人在面臨困境和複雜局面時,都會有自顧不暇的感受,它提醒着人們要認清自己的能力和侷限,在面對困難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判斷。
自顧不暇-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