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悟
成语拼音
- zhì sǐ bù wù
至死不悟成语解释
-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典故出处
- 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成语典故
- 很久以前深山里的一个猎人捉到一只小鹿,就带回家里喂养,家中的猎狗对它垂涎三尺,但猎人训练它们友好相处,小鹿把猎狗当成自己的同伴。一天小鹿看到外边有很多猎狗就出去与它们玩,结果被咬死。可惜小鹿至死也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成语造句
- 他一直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无论别人如何劝说都不肯改变,简直是至死不悟。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华的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国家时常面临着内忧外患。
张华自幼聪慧好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仕途上一路攀升。然而,随着地位的升高,他逐渐迷失了自我。他开始沉迷于权力和财富,与一些奸佞之徒为伍,做出了许多违背道德和良心的事情。
他的亲朋好友曾多次劝他要保持清醒,不要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可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时间一天天过去,张华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时,国家面临着一场严重的危机,外敌入侵,内部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张华却依然只顾着自己的私欲,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危机。许多有识之士纷纷站出来,试图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但张华却对他们的建议置若罔闻。
最终,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张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已经太晚了。他懊悔不已,却依然至死不悟,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走到这般田地。
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张华这样至死不悟的人并不少见。他们在面对诱惑和错误时,不能及时醒悟,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正如《后汉书·孟尝传》中所说:“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个人如果不能坚守正道,不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那么必然会走向失败和毁灭。我们应当从这些故事中吸取教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眼前的短暂利益所迷惑,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至死不悟-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