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悟

成語拼音

zhì sǐ bù wù

至死不悟成語解釋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典故出處

唐·柳完元《臨江之麋》:“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衆,走欲與爲戲。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成語典故

很久以前深山裏的一個獵人捉到一隻小鹿,就帶回家裏餵養,家中的獵狗對它垂涎三尺,但獵人訓練它們友好相處,小鹿把獵狗當成自己的同伴。一天小鹿看到外邊有很多獵狗就出去與它們玩,結果被咬死。可惜小鹿至死也不知道是怎麼死的。

成語造句

他一直堅持自己錯誤的觀點,無論別人如何勸說都不肯改變,簡直是至死不悟。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張華的人。他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國家時常面臨着內憂外患。 張華自幼聰慧好學,憑藉着自己的努力在仕途上一路攀升。然而,隨着地位的升高,他逐漸迷失了自我。他開始沉迷於權力和財富,與一些奸佞之徒爲伍,做出了許多違背道德和良心的事情。 他的親朋好友曾多次勸他要保持清醒,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衝昏頭腦,可他卻不以爲然,認爲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時間一天天過去,張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當時,國家面臨着一場嚴重的危機,外敵入侵,內部也出現了諸多問題。張華卻依然只顧着自己的私慾,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危機。許多有識之士紛紛站出來,試圖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但張華卻對他們的建議置若罔聞。 最終,國家陷入了一片混亂,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張華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此時已經太晚了。他懊悔不已,卻依然至死不悟,不明白自己爲何會走到這般田地。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張華這樣至死不悟的人並不少見。他們在面對誘惑和錯誤時,不能及時醒悟,最終導致了悲慘的結局。正如《後漢書·孟嘗傳》中所說:“而身死國滅,爲天下笑,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一個人如果不能堅守正道,不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那麼必然會走向失敗和毀滅。我們應當從這些故事中吸取教訓,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眼前的短暫利益所迷惑,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才能避免重蹈覆轍,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至死不悟-成語圖片

至死不悟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