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成語拼音

bù chī bù lóng,bù zuò jiā wēng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成語解釋

指作爲一家之主,對下輩的過失要能裝糊塗

典故出處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第224卷:“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爲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成語典故

唐朝時期,郭子儀多次打敗叛軍,使唐王朝轉危爲安。唐代宗將女兒昇平公主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暖,小兩口吵架,郭暖說了幾句氣話,昇平公主就回家告狀。郭子儀帶郭暖向唐代宗請罪,唐代宗笑着答道:“不癡不聾,不做家翁,下一輩吵架何必計較?”。

成語造句

在家庭關係中,有時候需要一些寬容和理解,就像俗話說的“不癡不聾,不做家翁”,不要過於計較一些瑣事,這樣家庭才能和睦。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大戶人家,家主年事已高,子孫滿堂。這位家主歷經風雨,見多識廣,深知治家之道的微妙。 他的幾個兒子都已成家,各自有着自己的小家庭和生活。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兒媳們之間難免會產生一些摩擦和矛盾。有時候,一些小事也會引發爭吵和不愉快。 有一次,兩個兒媳因爲一些瑣事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聲音傳到了家主的耳中。家主聽到後,並沒有立刻衝過去評判是非或者指責某一方。他選擇了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房間裏,彷彿沒有聽到一般。 事後,有下人好奇地問家主爲何不去管管,家主微笑着說:“古人云,不癡不聾,不做家翁。家中這些瑣事,若我事事都要插手,非要辨出個對錯,那隻會讓矛盾更加激化,家庭也不得安寧。” 家主深知,在一個大家庭中,不可能沒有一點分歧和矛盾。如果他作爲長輩,過於精明,對每一個小細節都要追究到底,那麼這個家將會永無寧日。他相信,給晚輩們一些空間和時間,讓他們自己去處理這些問題,也許會有更好的結果。 在他的這種“不癡不聾”的態度影響下,家庭成員們也逐漸學會了相互包容和理解。兒媳們意識到,家主的寬容並非是對她們的放任,而是希望她們能夠自己學會和諧相處。隨着時間的推移,家庭中的氛圍漸漸變得融洽起來,爭吵也越來越少。 正如《資治通鑑》中所記載的許多事例一樣,一個明智的領導者或長輩,在處理一些事情時,需要有一定的智慧和胸懷。有時候,過於執着於對錯和細節,反而不利於大局的穩定和發展。這位家主以他的“不癡不聾”,成功地維護了家庭的和睦,成爲了子孫們敬重的楷模。他的故事也被人們傳頌開來,讓更多的人明白了“不癡不聾,不做家翁”這個道理的深刻內涵。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適當的寬容和放手,給他人成長和解決問題的空間,這樣才能營造出更加和諧、美好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成語圖片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