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索驥
成語拼音
- àn tú suǒ jì
按圖索驥成語解釋
- 索:找;驥:良馬。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典故出處
- 《漢書·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變已明矣。”
成語典故
-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爲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據說,伯樂把自已豐富的識馬經驗,編寫成一本《相馬經》,在書上,他寫了各種各樣的千里馬的特徵,並畫了不少插圖,供人們作識馬的參考。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蛤蟆,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伯樂看了看兒子手裏的大癩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氣,幽默地說:“這‘馬’愛跳,沒辦法騎呀!”。
成語造句
- 他在尋找那本古籍時,沒有盲目亂找,而是根據前人的記錄按圖索驥,果然很快就找到了。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秦國有一位相馬專家名叫孫陽,人們都尊稱他爲伯樂。伯樂寫了一本《相馬經》,詳細地描述了千里馬的各種特徵和鑑別方法。
伯樂的兒子看到父親的《相馬經》後,心想:“按照這本書去找千里馬,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於是,他拿着《相馬經》就出發去尋找千里馬。
他按照書中所寫,先找到了一匹額頭隆起、眼睛明亮、有四個大蹄子的馬。他高興地跑回家告訴父親:“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和您書中寫的一模一樣!”伯樂出來一看,兒子牽回來的竟然是一隻癩蛤蟆。伯樂哭笑不得地說:“你只知道按照書本上的樣子去找,卻忽略了千里馬真正的關鍵特徵。千里馬的額頭隆起,但不是這種隆起;眼睛明亮,但也不是像癩蛤蟆這樣鼓鼓的;千里馬有四個大蹄子,但絕不是這種短腿啊!”
這個故事被人們傳爲笑談,也讓“按圖索驥”這個成語流傳開來。後來,在歷史的長河中,“按圖索驥”常常被用來諷刺那些只會機械地按照書本、圖紙或現成的模式去做事,而不懂得靈活變通、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判斷的人。
在漢朝時期,有一位官員就是典型的按圖索驥之人。他在處理政務時,完全按照過去的規章制度辦事,絲毫不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結果,在面對一些新的問題和情況時,他的方法完全行不通,導致事情變得更加複雜和糟糕。
而在三國時期,也有相反的例子。諸葛亮就是一位能夠靈活運用策略、不按圖索驥的智者。他在面對各種複雜的戰爭局面時,總是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獨特的戰略,以奇制勝,取得了許多輝煌的勝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按照書本、老師的教導或者前人的經驗去做事,而不懂得思考和創新,那麼我們很可能會陷入困境。我們應該學會在借鑑他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勇於探索和嘗試新的方法和途徑。
總之,“按圖索驥”這個成語提醒我們,在做事時不能盲目地依賴書本或現成的模式,而要學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判斷,靈活運用知識和技能,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按圖索驥-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