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兵不動
成語拼音
- àn bīng bù dòng
按兵不動成語解釋
- 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典故出處
- 《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動。”《呂氏春秋·恃君覽》:“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成語典故
- (趙國國君的先人)準備攻打衛國,派史墨去衛國瞭解情況。 史墨到衛國後1年纔回來,趙簡子生氣地說:爲什麼去這麼久纔回來? 史墨說:我對衛國情況作了詳細瞭解,所以耽擱久了些。現在衛國國君很開明,輔佐他的賢才又很多,國家治理得很好。攻打衛國還不是時候,我勸您不要輕舉妄動。 趙簡子聽史墨說得有理,便按兵而不動,等待時機。這個成語原來指掌握力量而暫不行動,以等待時機。現在也比喻接受任務後不肯行動。
成語造句
- 前方情況不明,我們暫時按兵不動,等待進一步的指示。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諸侯紛爭,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次,晉國和楚國爲了爭奪霸權,雙方都在積極備戰,戰爭一觸即發。晉國的將領們紛紛請戰,渴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勳。然而,晉國的一位睿智的大臣卻力排衆議,建議國君按兵不動,先觀察形勢。
這位大臣深知楚國的強大,也清楚晉國此時並不具備絕對的優勢。他向國君進言道:“大王,如今楚國兵強馬壯,士氣高昂,我們不可貿然行動。此時輕舉妄動,很可能會導致失敗,使國家陷入困境。我們應當按兵不動,暗中觀察楚國的動向,尋找他們的破綻。”
國君聽了大臣的話,雖然心中有些猶豫,但還是決定暫時忍耐,採納了大臣的建議。晉國軍隊便在邊境按兵不動,暗中卻密切關注着楚國的一舉一動。
楚國方面,見晉國沒有立刻發動攻擊,開始變得有些驕傲自滿,認爲晉國是懼怕他們的實力。他們逐漸放鬆了警惕,軍隊的紀律也有所鬆懈。
晉國的大臣敏銳地察覺到了楚國的變化,他認爲時機已到,便再次向國君進言:“大王,如今楚國已經露出了破綻,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出擊了。”於是,晉國國君果斷下令,晉國軍隊如猛虎下山一般衝向楚國軍隊。
由於楚國毫無防備,被晉國軍隊打得措手不及。晉國軍隊在戰場上勢如破竹,取得了一場重大的勝利。這場勝利不僅讓晉國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也讓那位主張按兵不動的大臣聲名遠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不要急於行動,而要冷靜觀察、等待時機。有時候,按兵不動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智慧的策略,能夠讓我們在合適的時候做出最有利的決策,從而取得更好的結果。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對手和形勢,才能在競爭中掌握主動,獲得成功。
按兵不動-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