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良狗烹

成語拼音

jiǎo tù sǐ,liáng gǒu pēng

狡兔死,良狗烹成語解釋

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

典故出處

《韓非子·內儲說左下》:“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滅則謀臣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成語典故

春秋末期,楚國的范蠡和文種到越國去做官,輔佐被吳王夫差打敗的勾踐,他們發奮圖強,終於使越國強大,最後滅了吳國。范蠡深知勾踐的爲人就到齊國隱姓埋名經商,他寫信勸文種離開說:“狡兔死,走狗烹”。文種不信後被勾踐所殺。

成語造句

當初他爲公司立下汗馬功勞,可沒想到最終卻落得個狡兔死,良狗烹的結局,實在令人唏噓。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個國家正經歷着風雲變幻的時期。 當時,有一位英明的君主,他麾下有一位戰功赫赫的大將。這位大將智勇雙全,在無數次的征戰中爲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帶領着士兵們南征北戰,征服了許多敵對勢力,爲國家開疆拓土,讓國家日益強大。 隨着時間的推移,國家逐漸安定下來,周邊的威脅也逐一被消除。然而,這位君主卻開始對大將產生了疑慮和擔憂。他想到大將的赫赫戰功,想到他在軍中的威望,心中漸漸生出了不安。他擔心有一天大將功高震主,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 在這種猜忌的心理作用下,君主開始有意無意地疏遠大將。而大將卻渾然不覺,依然忠心耿耿地爲國家效力。他認爲自己的付出和功績會得到君主的認可和獎賞,卻不知危險正在悄悄逼近。 終於有一天,君主覺得時機已到,決定對大將下手。他以莫須有的罪名,剝奪了大將的兵權,並將他打入大牢。大將在牢中悲憤交加,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爲何會落得如此下場。 而君主卻毫不留情,在一些奸臣的慫恿下,他決定處死大將。在刑場上,大將看着曾經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兵們,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哀。他仰天嘆息道:“我一生爲國家盡心盡力,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真是狡兔死,良狗烹啊!”說罷,含冤而死。 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越王勾踐在復國後,就對文種等功臣進行了迫害。劉邦建立漢朝後,也對韓信等大將心存忌憚。這些君主在需要臣子們爲他們打天下時,對他們百般恩寵;而一旦天下安定,他們就擔心臣子們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於是痛下殺手。這正是“狡兔死,良狗烹”這一成語所反映的殘酷現實。它警示着人們,在權力和利益的爭鬥中,人性的複雜和醜陋往往會暴露無遺,忠誠和功績並不一定能換來應有的回報。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故事中吸取教訓,以更加明智和理性的態度看待人生和社會。

狡兔死,良狗烹-成語圖片

狡兔死,良狗烹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