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中度

成語拼音

jìn tuì zhòng dù

進退中度成語解釋

指前進後退動作均合法度。同進退有度”。

典故出處

《呂氏春秋·士容》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閒雅,辭令遜敏。”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在處理這件棘手的事情時,權衡利弊,行爲舉止進退中度,最終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在一個名叫衛國的國家裏,有一位名叫甯武子的大臣。甯武子在衛文公時期表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能,他積極爲國家出謀劃策,幫助衛國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然而,到了衛成公時期,衛國遭遇了一系列的危機和挑戰。 當時,衛國與晉國發生了衝突,衛成公決定與晉國對抗。甯武子深知衛國的實力與晉國相差懸殊,但他又不能公然違背國君的旨意。於是,他在處理事務時開始變得謹慎起來,不再像以前那樣直言不諱。 在這個艱難的時期,甯武子的行爲看似有些搖擺不定。有時候,他會順着國君的意思發表一些言論;有時候,他又會保持沉默,暗中思考應對之策。他的這種做法讓一些人對他產生了誤解,認爲他失去了往日的銳氣和堅定。 但實際上,甯武子是在根據局勢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策略。他明白,在如此複雜的情況下,如果一味地強硬或者軟弱,都可能給衛國帶來更大的災難。他需要在進與退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既能維護國家的利益,又能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 隨着時間的推移,衛國與晉國的衝突愈發激烈,衛國的處境也越來越艱難。在這個關鍵時刻,甯武子展現出了他的大智慧。他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與其他諸侯國進行溝通和協調,試圖爲衛國爭取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最終,在甯武子的努力下,衛國與晉國達成了一定的和解,避免了一場更大的災難。而甯武子也因爲他在這一過程中進退中度的表現,贏得了國人的尊敬和讚譽。 後來,人們用“進退中度”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在處理事情時能夠恰到好處地把握進與退的分寸,既不過於激進,也不過於保守。正如甯武子在衛國面臨困境時,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自己的策略,從而實現了國家利益的最大化。這個成語也提醒着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審時度勢,在不同的情況下采取合適的行動,做到進退有度,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

進退中度-成語圖片

進退中度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