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直錯枉
成語拼音
- jǔ zhí cuò wǎng
舉直錯枉成語解釋
- 舉鹽。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錯通措”,廢棄,放棄。枉彎曲,比喻邪惡之人。起用正直賢良,罷黜奸邪佞人。亦作舉直厝枉”、舉直措枉”。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選拔人才時,我們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力求做到舉直錯枉,讓真正有才能和品德高尚的人得到重用。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正面臨着治理的難題。這個國家的國君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方法,讓國家更加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
當時,國君身邊有兩位大臣,一位名叫直臣,他爲人正直,剛正不阿,一心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另一位名叫枉臣,他則心懷叵測,善於諂媚奉承,經常爲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擇手段。
國君一開始被枉臣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對他十分寵信,而對直臣的直言進諫卻常常感到不耐煩。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國家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由於枉臣的錯誤建議和自私行爲,國家的經濟逐漸衰退,社會秩序也變得混亂不堪。
直臣看到這種情況,心急如焚,他多次向國君進言,指出枉臣的種種弊端,希望國君能夠幡然醒悟,重用正直之人,糾正錯誤的決策。
終於,國君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後,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意識到直臣的忠誠和正直纔是國家真正需要的。於是,國君決定疏遠枉臣,重新審視直臣的建議。
國君開始大力提拔那些正直有才能的官員,讓他們參與國家的治理。同時,對於那些曾經因爲枉臣的陷害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國君也給予了平反和補償。
在直臣等人的努力下,國家的局勢逐漸好轉。經濟開始復甦,人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安定。國君深刻地體會到了“舉直錯枉”的重要性。
正如孔子在《論語》中所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只有推舉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才能讓百姓信服,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這個國家的國君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明白了這個道理,也爲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從此,這個國家在直臣等正直之士的輔佐下,走上了繁榮發展的道路,成爲了一個令人尊敬的國家。而“舉直錯枉”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提醒着人們要善於分辨是非善惡,任用賢能之人,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舉直錯枉-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