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馬而諫

成語拼音

kòu mǎ ér jiàn

叩馬而諫成語解釋

勒住馬頭進行規勸。形容竭力進行勸諫。

典故出處

《史記·伯夷列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爲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義人者。’扶而去之。”

成語典故

商朝末年,伯夷與叔齊是孤竹國國君的兒子,孤竹君死後,兩人互相推讓不願爲王,跑到周文王那裏。文王死後,武王要出兵討伐暴君商紂王,伯夷與叔齊拉着武王的馬勸諫他說:“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成語造句

商紂王荒淫無道,大臣比干叩馬而諫,卻慘遭殺害。

成語故事

商朝末年,紂王荒淫無道,終日沉迷於酒色之中,不理朝政,弄得民不聊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伯侯姬昌廣施仁政,深得百姓愛戴,勢力逐漸壯大。紂王對此深感不安,聽信了奸臣的讒言,將姬昌囚禁在了羑里。姬昌的臣子們心急如焚,四處想辦法營救他。 姬昌的長子伯邑考爲了救父親,帶着奇珍異寶前往朝歌,向紂王求情。然而,紂王卻不爲所動,甚至殘忍地殺害了伯邑考,並將他做成肉醬送給姬昌。姬昌明知那是自己兒子的肉,但爲了大局,他強忍悲痛,裝作不知情吃了下去。紂王見姬昌如此,便放鬆了對他的警惕,最終釋放了姬昌。 姬昌回到西岐後,決心推翻紂王的暴政,他積極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廣納賢才。許多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投靠,其中就有姜子牙。在衆人的輔佐下,西岐的實力日益強大。 隨着時間的推移,姬昌去世,他的兒子姬發繼位,也就是周武王。周武王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厲兵秣馬,準備討伐紂王。 這時,周武王率領大軍出發,準備進攻商朝。在行軍途中,遇到了伯夷和叔齊兩位賢士。他們二人認爲周武王以臣伐君是不忠不義的行爲,於是攔住周武王的馬頭,叩馬而諫,說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周武王的左右想要殺掉他們,但周武王制止了,說:“此義人也。”然後繼續前進。 周武王率領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最終在牧野與商朝的軍隊展開了決戰。商朝的軍隊雖然數量衆多,但早已人心惶惶,毫無鬥志。周武王的軍隊奮勇殺敵,商朝軍隊大敗,紂王在鹿臺自焚而死,商朝就此滅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分封諸侯,天下逐漸安定下來。而伯夷和叔齊卻恥於喫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靠采薇爲生,最終餓死在山中。 伯夷和叔齊叩馬而諫的行爲,雖然沒能阻止周武王伐紂,但他們的這種堅守道義的精神卻被後人傳頌。他們的故事也成爲了中國歷史上的一段佳話,讓人們看到了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仍然有一些人堅持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則。

叩馬而諫-成語圖片

叩馬而諫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