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獸猶鬥
成語拼音
- kùn shòu yóu dòu
困獸猶鬥成語解釋
- 被圍困的野獸還要作最後掙扎。比喻在絕境中還要掙扎抵抗。
典故出處
- 《左傳·定公四年》:“困獸猶鬥,況人呼?”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晉國發兵去救援被楚攻打的鄭國,可是晚到了一步,鄭國已投降了楚軍。這時晉軍主帥荀林父主張退兵,可副帥反對,最後由於意見不一致,晉軍被楚軍打得大敗。 晉景公得到這一消息,很是氣憤。晉軍將領回國後,晉景公立即叫人把敗軍將領帶上殿來,大聲斥責,追究責任。那些將領見國君大發雷霆,跪在一旁,不敢吱聲,過了一會,荀林父想到自己是主帥,這次大敗應負有責任,就跪前一步說:“末將罪該萬死,現請求一死。” 景公盛怒之下,拂袖示意衛兵來捆綁荀林父。這時,大夫士貞子上前阻止,不慌不忙地對景公說:“三十多年前,先君文公在對楚的城濮之戰中大獲全勝,晉國舉國歡騰,但文公面無喜色,左右感到很奇怪,就問文公:‘既然擊敗了強敵,爲何反而愁悶?’文公說:‘這次戰鬥,由於我們採取了正確的戰略原則,擊破了楚軍的左、右翼,中軍主帥子玉就完全陷入被動,無法挽回敗局,只得收兵。但楚軍雖敗,主帥子玉尚在,哪裏可以鬆口氣啊!困獸猶鬥,更何況子玉是一國的宰相呢?我們又有什麼可高興的,他是要來報仇的!’直到後來楚王殺了子玉,文公才喜形於色。楚王殺子玉,是幫了我們晉國的忙。如果說楚國被先王打敗是一次失敗,那麼,殺掉子玉是再次失敗。現在您要殺掉林荀父......” 景公聽了士貞子的話,恍然大悟,笑着說:“大夫別說了,我懂了,我殺了荀林父,豈不是幫了楚國的忙?這樣,我們不是也將一敗再敗了嗎?” 於是,景公當場就赦免了荀林父等將帥。
成語造句
- 在面對困境時,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像困獸猶鬥一般,竭盡全力去爭取最後的機會。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鄭國。鄭國在當時雖然不算強大,但也有着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
有一次,鄭國得罪了強大的楚國。楚國國君大怒,派遣了大批軍隊去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深知楚國的強大,心中十分憂慮。
鄭國的大臣們紛紛獻策,但局勢依舊十分危急。鄭國的軍隊在與楚國軍隊的初期交戰中連連失利,大片土地淪陷,百姓們陷入了恐慌之中。
在這關鍵時刻,鄭國的一位將軍站了出來。他名叫子產,是一個足智多謀且勇敢無畏的人。子產冷靜地分析了局勢,他認爲雖然鄭國目前處於劣勢,但不能輕易放棄抵抗。
他對鄭國國君說:“大王,我們雖然現在處境艱難,但絕不能坐以待斃。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們要讓士兵們明白,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唯有拼死一戰,或許還有轉機。”
鄭國國君採納了子產的建議,決定與楚國軍隊決一死戰。子產積極組織軍隊,鼓舞士氣,士兵們也都知道這是生死存亡的時刻,個個都抱着必死的決心。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鄭國軍隊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他們如同一羣困獸,雖然被楚國軍隊圍困,但依然頑強抵抗,拼命戰鬥。每一個士兵都發揮出了自己最大的潛力,與楚國軍隊展開了激烈的廝殺。
楚國軍隊原本以爲鄭國軍隊會輕易投降,沒想到他們會如此頑強地抵抗。戰鬥變得異常艱難,楚國軍隊也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子產帶領着鄭國軍隊不斷地給楚國軍隊製造麻煩,讓楚國軍隊陷入了苦戰之中。最終,楚國國君看到這場戰爭的代價太大,不得不下令撤軍。
鄭國憑藉着頑強的鬥志和不屈的精神,成功地抵禦了楚國的進攻。這場戰爭讓人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即使處於絕境之中,像困獸一般,也不能放棄希望,只要有勇氣和決心,依然可以奮力掙扎,爭取一線生機。而子產也因爲他在這場戰爭中的出色表現,成爲了鄭國的英雄,被人們銘記和讚頌。這個故事也一直流傳下來,提醒着後人,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都要保持鬥志,永不放棄。
困獸猶鬥-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