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在前
成語拼音
- kāng bǐ zài qián
糠秕在前成語解釋
- 糠秕:穀皮和癟谷,比喻無價值的東西。形容自己不如別人
典故出處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成語典故
- 東晉時期,司馬昱邀請王坦之和範啓前去議事,範啓年齡大而官位小,王坦之年齡小而官位大。他們兩人互相謙讓讓對方走前頭。王坦之走在範啓前開玩笑說“簸之揚之,糠秕在前。”範啓反脣相譏:“淘啊汰啊,沙礫在後。”。
成語造句
- 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我們不能被那些糠秕在前的虛假信息所誤導,而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陳國。陳國有一位年輕人名叫陳生,他自視頗高,總覺得自己才華出衆,無人能及。
有一次,陳國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文學聚會,衆多文人墨客紛紛前來展示自己的才華。陳生也興致勃勃地參加了,在聚會上,他高談闊論,對其他文人的作品指指點點,言語中充滿了傲慢與不屑。
然而,在聚會中,有一位名叫李賢的文人,他的作品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稱讚。陳生心中十分嫉妒,他認爲李賢不過是運氣好罷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陳生總是處處與李賢作對,試圖證明自己比李賢更優秀。但李賢卻總是以平和的心態對待陳生的挑釁,依然專注於自己的創作。
有一天,陳國的國君聽聞了陳生和李賢的事情,便決定親自考察他們兩人的才華。國君讓他們分別寫一篇文章,來闡述自己對國家治理的看法。
陳生得知這個消息後,興奮不已,他覺得自己終於有機會在國君面前一展身手了。於是,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撰寫文章,在文章中他誇誇其談,提出了許多不切實際的觀點。
而李賢則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纔開始動筆。他的文章簡潔明瞭,提出的建議切實可行,既考慮到了國家的現狀,又有着長遠的眼光。
國君看完他們的文章後,對李賢的文章讚賞有加,而對陳生的文章則是搖頭不已。陳生得知結果後,十分沮喪,他不明白自己爲何會輸給李賢。
這時,一位智者來到了陳生的面前,對他說:“你就如同那糠秕,雖然看似在前面,但實際上毫無價值。而李賢則是那真正的穀粒,雖然看似不起眼,但卻有着實實在在的內涵。”陳生聽後,恍然大悟,他終於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從此,陳生不再傲慢自大,而是虛心向李賢學習,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華。而“糠秕在前”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用來比喻無才而搶先。它提醒着人們,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要善於發現真正的價值和才華,不要像那糠秕一樣,徒有其表卻毫無用處。同時,也告誡人們要保持謙虛的態度,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糠秕在前-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