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受命
成語拼音
- lín wēi shòu mìng
臨危受命成語解釋
- 在危難之際接受任命。
典故出處
- 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成語典故
- 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昏庸無能的阿斗繼位,他只知享樂,不理朝政。諸葛亮一面聯吳伐魏,南征孟獲,積極準備兩次北伐,在出徵前夕給阿斗寫《前出師表》說自己臨危受命,爲了匡復漢室大業,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成語造句
- 在公司面臨重大危機的關鍵時刻,他臨危受命,勇挑重擔,帶領團隊努力拼搏,最終成功扭轉了局面。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英雄豪傑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擔當。
在一個動盪的時期,國家面臨着嚴重的危機。外敵入侵,內部紛爭不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此時,一位名叫張義的將軍引起了衆人的注意。張義自幼習武,有着高超的武藝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心懷國家和人民,一直渴望有機會爲國家效力。
當國家陷入絕境之時,朝中大臣們紛紛舉薦張義,希望他能承擔起拯救國家的重任。儘管深知前路艱險,但張義毫不退縮,毅然決然地臨危受命。他迅速整頓軍隊,加強訓練,準備迎敵。
在戰場上,張義身先士卒,帶領士兵們奮勇殺敵。他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謀略,多次巧妙地化解了敵人的進攻,給予敵人沉重的打擊。然而,敵人也不甘示弱,不斷增兵,試圖扭轉局勢。
面對重重困難,張義始終沒有放棄。他借鑑歷史上的諸多戰役,靈活調整戰術,鼓舞士兵們的士氣。在一次關鍵的戰鬥中,張義帶領士兵們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經過數天的激戰,他們終於取得了勝利,成功擊退了敵人,爲國家贏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
隨着戰爭的進行,張義的名字傳遍了整個國家。百姓們對他充滿了敬佩和感激,將他視爲國家的英雄。在他的努力下,國家逐漸恢復了生機和活力,重新走上了正軌。
張義臨危受命的故事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佳話,流傳千古。他的事蹟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勇敢地站出來,擔當起自己的責任,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奮鬥。正如《論語》中所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張義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成爲了那個時代的楷模和榜樣。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在危機時刻,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就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創造出奇蹟。
臨危受命-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