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危授命
成語拼音
- lín wēi shòu mìng
臨危授命成語解釋
- 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生命。
典故出處
- 《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魯國政權被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家控制,魯定公成爲一個傀儡,他聽說孔子開壇講學,主張“君臣綱常”,連夜召見孔子。孔子見是臨危授命,就分析了魯國的內憂外患,建議他外聯齊國,內部重振君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成語造句
- 在那危急時刻,他挺身而出,承擔起了臨危授命的重任,帶領大家勇敢地應對困難。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英雄豪傑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擔當。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正面臨着一場巨大的危機。敵國的軍隊氣勢洶洶地逼近邊境,國家的安危懸於一線。朝堂之上,大臣們憂心忡忡,卻一時想不出有效的應對之策。
這時,一位名叫張義的將軍站了出來。他自幼習武,有着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愛國之心。張義深知此時國家正處於生死存亡之際,他毫不猶豫地向國王請求,願意率領軍隊迎敵,保衛國家和人民。
國王看着張義堅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絲希望,他鄭重地將兵權交給了張義,這便如同臨危授命一般。張義接過重任後,迅速開始籌備戰事。他日夜操勞,整頓軍隊,訓練士兵,積極準備着與敵國的一戰。
在出徵前,張義對士兵們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我們的國家正面臨危機,我們身後是我們的親人和家園。我們必須勇敢地戰鬥,爲了國家的尊嚴和人民的安寧,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士兵們被張義的話語所激勵,士氣大振。
終於,張義率領着軍隊與敵國的大軍在邊境相遇。戰鬥異常激烈,張義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他的勇氣感染了每一個士兵。在他的帶領下,士兵們奮勇殺敵,毫不退縮。
經過數日的激戰,張義的軍隊終於取得了勝利,成功地擊退了敵國的入侵,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張義也因此成爲了國家的英雄,他的名字被人們銘記於心。
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僅僅是因爲張義的軍事才能,更是因爲他在臨危之際勇敢地承擔起責任,毫不畏懼地面對困難和挑戰。他的事蹟成爲了後世的典範,激勵着無數人在面對危機時能夠挺身而出,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奮鬥。正如古人云:“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張義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他的故事也將永遠流傳下去。
臨危授命-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