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實

成語拼音

míng bù fù shí

名不副實成語解釋

副:相稱,符合。名聲或名義和實際不相符。指空有虛名。

典故出處

漢·禰衡《鸚鵡賦》:“懼名實之不副,恥才能之無奇。”三國·魏·劉邵《人物誌·效難》:“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

成語典故

從前有一個人給大兒子取名盜,給小兒子取名毆,兩個兒子聰明能幹,深得父母的喜愛。一天大兒子盜拿把鋤頭到田間除草,母親擔心他穿得太單薄,就叫盜,官吏以爲盜是賊就把他抓住,母親叫毆去解釋,大叫毆,官吏於是大毆盜。

成語造句

他這個人看起來很有本事,實際工作中卻漏洞百出,完全是名不副實。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家,有一位官員名叫張華。張華憑藉着自己的口才和一些手段,在仕途上一路攀升,很快就身居高位。他在衆人面前總是表現得非常有才能和智慧,吹噓自己有着非凡的治國理政之能。 起初,人們對他充滿了期待,認爲他真的能夠爲國家和百姓帶來福祉。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張華在處理政務時卻暴露出了諸多問題。他常常做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決策,導致國家資源的浪費和一些政策的失敗。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他也缺乏足夠的智慧和勇氣去應對,反而總是試圖推卸責任或者尋找藉口。 有一次,國家面臨一場嚴重的旱災,百姓們生活苦不堪言。張華被委以重任去解決這個問題,他在朝堂上誇下海口,說自己有十足的把握能夠緩解旱災。可是,當他真正去實施所謂的抗旱措施時,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有效的辦法,只是在那裏胡亂指揮,最終旱災不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越發嚴重。百姓們對他怨聲載道,紛紛指責他名不副實,空有其名卻無其實。 與此同時,一些有真才實學的官員看到張華的所作所爲,紛紛上書進諫,指出他的種種不足之處。然而,張華卻利用自己的權勢打壓這些官員,試圖掩蓋自己的無能。但紙終究包不住火,張華的真實面目逐漸被更多的人所知曉,他的聲譽也一落千丈。 最終,國王也察覺到了張華的問題,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斥責和懲處。張華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爲時已晚。他的事例成爲了一個典型,警示着後人不要只是徒有其表,而要真正具備與之相符的能力和品質,否則終將落得名不副實的下場,被歷史所唾棄。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明白,一個人的名聲和實際能力應該相匹配,只有腳踏實地,不斷提升自己,才能贏得真正的尊重和認可。

名不副實-成語圖片

名不副實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