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輪破柱
成語拼音
- mái lún pò zhù
埋輪破柱成語解釋
- 比喻剛正不阿,不畏權貴。
典故出處
- 唐·元稹《裴注侍御史制》:“季代而還,埋輪破柱之徒,絕不復出,朕甚異焉。”
成語典故
- 東漢初期,梁冀專權破壞朝政,光祿大夫張綱奉命去懲治貪官污吏,他出了都城洛陽,就把自己的坐車就地掩埋,回洛陽彈劾梁冀。李膺破柱搜捕張讓的弟弟張朔,發誓要維護朝廷綱紀。
成語造句
- 在那個動盪的時代,他挺身而出,敢於直言,猶如埋輪破柱般的勇士,絲毫不畏懼權貴的打壓。
成語故事
- 在東漢時期,朝政曾一度陷入混亂。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他們仗着權勢爲非作歹,弄得民不聊生。
當時有一位名叫張綱的官員,他爲人正直,對這種黑暗的局面深感痛心疾首。有一次,朝廷派他和其他幾位官員一起到地方上去考察吏治。其他人都按照常規,到各地去檢查官員們的政績和行爲。但張綱卻與衆不同,他沒有前往預定的地方,而是直接將車開到了京城郊外,把車輪埋了起來,並把車轅打斷。衆人都十分驚訝,問他這是爲何。張綱悲憤地說:“豺狼當路,安問狐狸!”他的意思是,那些真正危害國家和百姓的是朝中的奸臣和宦官,而不是地方上的小官員,與其去追究那些小角色,不如直接面對大的惡勢力。
張綱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人們對他的勇氣和正直深感敬佩。然而,他的行爲也觸怒了那些奸臣和宦官,他們對張綱恨之入骨,想方設法地陷害他。但張綱毫不畏懼,依舊堅持自己的立場,不斷地與惡勢力作鬥爭。
在歷史的記載中,像張綱這樣敢於直面黑暗、不畏強權的官員並不多見。他的行爲就如同埋輪破柱一般,堅定而決絕,展現了非凡的勇氣和擔當。儘管他最終可能沒有徹底改變當時的局勢,但他的精神卻激勵着後來的人們,讓他們明白在面對不公和邪惡時,不能退縮,而要勇敢地站出來抗爭。這種埋輪破柱的精神,成爲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一直傳承至今,提醒着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勇氣,爲了正義和真理而奮鬥。即使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也要像張綱一樣,敢於打破常規,敢於挑戰權威,爲了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而努力拼搏。
埋輪破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