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無全牛
成語拼音
- mù wú quán niú
目無全牛成語解釋
- 全牛:整個一頭牛。眼中沒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結構。比喻技術熟練到了得心應手的境地。
典故出處
- 《莊子·養生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講一個故事:有個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術十分嫺熟,刀子在牛骨縫裏靈活地移動,沒有一點障礙,而且很有節奏。梁惠王看呆了,一個勁誇他技術高超。廚師說他解牛已經19年了,對牛的結構完全瞭解。
成語造句
- 他對這項工作的操作早已熟練到了目無全牛的境界,任何細節都能輕鬆處理。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庖丁的廚師,他特別擅長解牛。
起初,庖丁在解牛時,和其他普通的屠夫並沒有什麼不同,看到的也只是一頭頭完整的牛。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的積累,他開始對牛的身體結構瞭如指掌。他每次解牛時,都能透過表象看到牛內在的筋骨脈絡。
一天,庖丁爲梁惠王表演解牛。只見他手起刀落,動作如行雲流水般順暢,那把刀在他手中彷彿有了生命一般,精準地遊走於牛的各個部位。牛的肢體就像是泥土般自然地散落開來,整個過程輕鬆自如,沒有絲毫的阻礙。梁惠王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驚歎不已。
表演結束後,梁惠王好奇地問庖丁:“你的技術爲何如此高超?”庖丁回答道:“我剛開始解牛時,眼中看到的是一整頭牛。但是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摸索,我已經對牛的身體結構無比熟悉,現在我看到的不再是完整的牛,而是牛的各個組成部分,哪裏是骨頭,哪裏是筋脈,我都一清二楚。所以我能夠以無厚入有間,遊刃有餘地解牛。”
梁惠王聽後,恍然大悟,他意識到庖丁的這種境界不僅僅侷限於解牛這一件事,而是可以應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如同治理國家一樣,只有對國家的各種情況瞭如指掌,才能做到應對自如,遊刃有餘。
庖丁解牛的故事由此流傳開來,“目無全牛”這個成語也應運而生。它不再僅僅是形容一個人在某項技藝上的高超,更代表着一種對事物深入瞭解、達到極致境界後所展現出的從容和自信。它提醒着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像庖丁一樣,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達到目無全牛的境界,從而能夠輕鬆應對各種挑戰和困難。即使面對再複雜的局面,也能如庖丁解牛般遊刃有餘地處理。正如《莊子·養生主》中所說:“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這也正是目無全牛這一成語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目無全牛-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