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捫燭
成語拼音
- máng rén mén zhú
盲人捫燭成語解釋
- 比喻只憑片面瞭解或局部經驗就對事物妄加判斷。同“盲翁捫籥”。
典故出處
- 民意《告非難民生主義者》第三節:“盲人捫燭,而以爲日,欲正告之,則不能免於詞費。”
成語典故
- 古時一個天生瞎子問人太陽是什麼樣的,人家說太陽像銅盤,瞎子回家發現銅盤是可以敲響的,就把敲鐘的聲音誤以爲是太陽,人家告訴他太陽不發聲而像蠟燭一樣有熱量,他回家把蠟燭當成了太陽。一天他發現樂器籥跟蠟燭很像,也以爲是太陽。
成語造句
- 他不瞭解實際情況就妄下結論,猶如盲人捫燭,根本無法得出正確的認知。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鎮,這裏住着一位非常特別的人,他叫李三。李三自幼雙目失明,但是他卻有着堅韌不拔的性格和強烈的求知慾。
有一天,李三聽說鎮上來了一位學者,這位學者知識淵博,見多識廣。李三非常渴望能從這位學者那裏學到一些新的知識和見解,於是他在家人的幫助下,找到了這位學者。
學者見到李三後,被他的求知精神所打動,便決定給他講一個故事。學者說:“曾經有一個人,他也是個盲人,有一天他偶然摸到了一根蠟燭。因爲他從未見過蠟燭,所以他就開始憑藉自己的感覺來判斷這是什麼東西。他摸到蠟燭的形狀,覺得又長又細,於是他就說這一定是個木杖。後來,他又摸到了蠟燭的火焰,感覺到了熱度,卻以爲是某種奇特的蟲子在咬他。這個盲人完全憑藉自己有限的觸覺去認知事物,結果得出了完全錯誤的結論。”
李三聽後,陷入了沉思。他意識到,自己就像這個盲人一樣,雖然在生活中努力去探索和理解周圍的世界,但是因爲自身的侷限,往往會得出不準確的認知。
學者接着說:“這就如同我們對很多事物的判斷,如果僅僅依靠片面的瞭解或者主觀的感受,就如同盲人捫燭,很難真正瞭解事物的本質。我們應該儘可能地多方面去觀察、去學習、去思考,才能避免盲人捫燭般的錯誤。”
李三深受啓發,他明白了不能僅僅依靠自己有限的感知和經驗來評判一切。從那以後,他更加努力地去傾聽別人的講述,去用心感受周圍的一切,不再輕易地對事物下結論。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三雖然依然看不見,但他的內心世界卻變得更加豐富和深刻。他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事物,不再像以前那樣盲目地摸索。
這個故事也在小鎮上傳開了,人們都開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有過盲人捫燭的時候。大家紛紛意識到,在面對未知和複雜的情況時,不能僅憑自己的直覺和片面的瞭解就妄下斷言,而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和深入的思考。
盲人捫燭的故事就這樣流傳了下來,成爲了人們提醒自己要保持客觀、全面認知的一則生動事例。它讓人們明白,只有擺脫片面和狹隘的認知,才能真正看清世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道理始終熠熠生輝,指引着人們不斷追求真理和智慧。
盲人捫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