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異
成語拼音
- qiú tóng cún yì
求同存異成語解釋
- 求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求同存異吧。
成語造句
- 在團隊合作中,大家應該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尊重彼此的觀點,做到求同存異,這樣才能共同進步,達成目標。
成語故事
- 在華夏大地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爲了爭奪土地和資源,連年征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衛國和魯國。衛國國力較強,資源豐富;魯國則相對弱小,但文化繁榮。一次邊界衝突,讓兩國的關係驟然緊張起來。衛國國君決定出兵攻打魯國,企圖擴大自己的領土。
魯國朝堂之上,大臣們議論紛紛。有的主戰,認爲衛國欺人太甚,必須予以反擊;有的則主和,覺得兩國交戰,無論勝負,受苦的都是百姓。
這時,一位名叫孔丘的學者站了出來。他對魯君進言道:“如今衛國強大,我國若與之硬拼,勝算極小。不如派使者前往衛國,尋求和解的可能。”魯君聽後,覺得有理,便派遣使者前往衛國。
衛國國君聽聞魯國使者前來,起初態度傲慢。但使者不卑不亢,向衛國國君闡述了戰爭帶來的種種弊端,以及和平相處所能帶來的好處。衛國國君聽後,陷入沉思。
衛國朝堂上,大臣們也分成了兩派。一派主張繼續攻打魯國,認爲不能放過這個擴張的機會;另一派則覺得使者所言有理,戰爭只會帶來更多的損失和仇恨。
最終,衛國國君決定聽取部分大臣的建議,與魯國進行和談。和談桌上,雙方各抒己見,爭論不休。然而,孔丘提出了一個觀點:“兩國雖有諸多分歧,但爲了百姓的安寧,應當求同存異。我們可以在一些原則問題上達成共識,對於一些非原則性的差異,暫且擱置,共同尋求和平發展之道。”
衛國和魯國的國君經過深思熟慮,都認可了這個觀點。於是,雙方在邊界劃分、貿易往來等方面達成了一系列協議。衛國停止了對魯國的軍事行動,兩國開始和平共處,互通有無。
此後,衛國憑藉自身的優勢,不斷髮展經濟;魯國則依靠豐富的文化底蘊,培養人才,兩國都逐漸繁榮昌盛起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矛盾和分歧時,不必強求完全一致,求同存異往往是解決問題、實現和諧共處的明智之選。正如衛國和魯國,通過求同存異,避免了一場殘酷的戰爭,爲兩國人民帶來了和平與繁榮。
求同存異-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