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口鑷子
成語拼音
- quē kǒu niè zi
缺口鑷子成語解釋
- 鑷子用以拔毛,缺口鑷子則不能。故用以比喻一毛不拔的吝嗇鬼。
典故出處
- 宋蘇軾《與陳季常書》之十二彼不相知者,視僕之飢飽,如觀越人之肥瘠耳。鄉諺有云‘缺口鑷子’者,公識之。”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那雜亂的工具箱裏,找個小零件如同大海撈針,好不容易纔發現一把缺口鑷子,勉強能用它來完成修理工作。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名叫李三的工匠。李三以打造各種金屬器具爲生,他的手藝在當地頗有名氣。
然而,李三有一個毛病,就是過於精明算計,總想着在生意中佔盡便宜。
有一天,一位富商來到李三的店鋪,想要定製一批精美的鑷子。富商對鑷子的工藝和質量要求極高,並願意支付豐厚的報酬。李三見此商機,心中大喜,立刻滿口答應下來。
在打造鑷子的過程中,李三動了歪心思。他爲了節省材料,偷偷減少了鑷子的用料,使得鑷子的頭部變得薄弱。完成之後,李三將這批鑷子交給了富商,富商起初並未發現問題。
但沒過多久,富商在使用這些鑷子時,發現它們很容易變形,而且無法夾取一些細小的物品。富商感到十分生氣,他帶着鑷子回到李三的店鋪,要求李三給出一個解釋。
李三卻百般狡辯,試圖推卸責任。富商見他如此不誠信,便說道:“你這打造的鑷子簡直就是缺口鑷子,中看不中用,還想欺騙於我!”
此事在小鎮上傳開,人們紛紛指責李三的不道德行爲。從此,李三的生意一落千丈,再也沒有人願意找他定製器具。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李三這樣因貪圖小利而失去誠信和聲譽的例子屢見不鮮。就如同《論語》中所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乃立身之本,一旦失去,便難以挽回。李三因爲這一次的不誠信,就像那“缺口鑷子”一般,看似完整,實則失去了最關鍵的實用價值,最終自食惡果。我們在生活中應當以此爲戒,堅守誠信,莫因一時的蠅頭小利而毀掉自己的聲譽和未來。
缺口鑷子-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