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心瀝血
成語拼音
- ǒu xīn lì xuè
嘔心瀝血成語解釋
- 嘔:吐;瀝:一滴一滴。比喻用盡心思。多形容爲事業、工作、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
典故出處
- 唐·李商隱《李長吉小傳》:“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唐·韓愈《歸彭城》詩:“刳肝以爲紙,瀝血以書辭。”
成語典故
- 唐朝著名的詩人李賀,七歲就開始寫詩做文章,才華橫溢。成年後,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從來沒有得志過,只好把這苦悶的心情傾注在詩歌的創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讓書童背一個袋子,只要一有靈感,想出幾句好詩,他就馬上記下來,回家後再重新整理、提煉。母親總是心疼地說:“我的兒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寫詩上了,真是要把心嘔出來才罷休啊!” 李賀在他短暫的26年生涯中,留下了240餘首詩歌,這是他用畢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學家韓愈,曾寫過這樣兩句詩:“刳肝以爲紙,瀝血以書辭。”即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 後來人們常用“嘔心瀝血”比喻極度勞心苦思。
成語造句
- 爲了完成這部著作,他日夜操勞,嘔心瀝血,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成語故事
- 在唐朝時期,有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名叫李賀。
李賀自幼聰慧,對詩歌有着極其濃厚的興趣和天賦。他一心想要在詩壇上闖出一番名堂,於是整日刻苦鑽研,用心創作。爲了能寫出精妙絕倫的詩句,李賀經常廢寢忘食,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只要有了靈感,他便會立刻投入到創作中。
他常常騎着一匹瘦馬,帶着一個小書童,外出遊歷,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大自然和百姓的生活中汲取創作的素材和靈感。每到一處,他都會仔細觀察周圍的景象,用心去體會和感受,然後將這些感悟轉化爲優美的詩句。
李賀對詩歌的執着和熱愛達到了一種近乎癡迷的程度。他在創作時,可謂是殫精竭慮,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反覆推敲,力求做到完美無瑕。有時候,爲了找到一個最合適的字眼,他會苦思冥想一整天,甚至忘記了喫飯和睡覺。
由於長期過度勞累和用腦,李賀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但他依然不顧自己的健康,繼續堅持創作。他的朋友們看到他如此拼命,都十分心疼,紛紛勸他要注意休息,保重身體。然而,李賀卻毫不在意,他說:“我要用我的心血來澆灌我的詩歌,只有這樣,我才能寫出真正讓自己滿意的作品。”
就這樣,李賀憑藉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執着追求,創作了許多流傳千古的經典詩作。他的詩歌風格獨特,意境深遠,充滿了奇思妙想和深刻的內涵。然而,遺憾的是,李賀由於長期的嘔心瀝血,身體最終不堪重負,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李賀雖然生命短暫,但他在詩歌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卻令人矚目。他的故事也成爲了後世人們傳頌的佳話,激勵着無數的文人墨客爲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努力奮鬥。“嘔心瀝血”這個成語也因此而來,用來形容那些爲了某項事業或工作而費盡心思、竭盡全力的人。正如李賀一般,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去追求心中的那一份執着與熱愛。在歷史的長河中,還有許多像李賀這樣的人,他們爲了自己的夢想和目標,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嘔心瀝血”的深刻內涵。他們的故事,成爲了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和榜樣。
嘔心瀝血-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