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而代之

成語拼音

qǔ ér dài zhī

取而代之成語解釋

指奪取別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現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典故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成語典故

楚國末年名將項燕的孫子項羽從小死了父親,跟着叔叔項梁學習劍術,項羽卻豪言壯語地說要學習對付千軍萬馬的本領,項梁就教他兵法。項梁殺了人,他們逃到吳中,秦始皇東遊會稽山路過吳中,項羽遠遠觀望並對項梁說“彼可取而代也”。

成語造句

他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出色表現,最終在公司裏取而代之,成爲了部門的新領導。

成語故事

在秦末漢初之際,風雲變幻,英雄輩出。 有一個年輕人名叫項羽,他身材高大魁梧,力能扛鼎,英勇非凡。項羽自幼胸懷大志,對秦朝的暴政心懷不滿。 當時,秦始皇出巡,其浩浩蕩蕩的隊伍和威嚴的氣勢令人震撼。項羽和他的叔父項梁也在人羣中觀看。當項羽看到秦始皇的車架時,他不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這句話充分展現了他的雄心壯志和無畏勇氣。 隨着秦朝的統治越發殘暴,民不聊生,各地紛紛起義反抗。項羽和項梁也拉起了一支隊伍,加入到了反秦的大潮中。他們在戰鬥中屢戰屢勝,項羽的威名也逐漸遠揚。 在一系列的征戰中,項羽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他率領着楚軍與秦軍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和勇氣在鉅鹿之戰中大敗秦軍主力,爲推翻秦朝的統治立下了赫赫戰功。 秦朝滅亡後,項羽與劉邦展開了爭奪天下的較量。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項羽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他也有着剛愎自用、婦人之仁等缺點。最終,在垓下之戰中,項羽被劉邦的軍隊重重圍困。 面對絕境,項羽回想起自己曾經的豪言壯志,心中充滿了不甘和無奈。然而,此時的他已經無力迴天。在四面楚歌中,項羽帶着殘部突出重圍,卻在烏江邊揮劍自刎,結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項羽雖然未能實現“取而代之”的目標,但他的英雄氣概和傳奇故事卻流傳千古,成爲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有雄心壯志固然重要,但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還需要有智慧、策略和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時,也讓我們明白,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取而代之-成語圖片

取而代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