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惠工

成語拼音

tōng shāng huì gōng

通商惠工成語解釋

通商便利各地貨物交流;惠給人以好處。使貿易暢通,給工商業者帶來好處。

典故出處

《左傳·閔公二年》務材訓農,通商惠工。”

成語典故

日後戰亂停止,我將使國家輕搖薄賦,吏治清明,興學校,獎農桑,通商惠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六章

成語造句

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其最終目的是爲了實現通商惠工的繁榮局面。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繁榮國度,商業與手工業的發展對於國家的昌盛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時,有一位賢明的君主,他深知國家的繁榮不能僅僅依靠農業,而要讓商業和手工業也蓬勃發展,實現各行業的共同繁榮。於是,他決心推行一系列的政策,以促進商業交流和手工業的進步。 這位君主首先下令降低了商業的稅收,減輕了商人的負擔。他明白,過重的稅負會阻礙商業的流通和發展。同時,他還積極鼓勵各地商人開展貿易活動,爲他們提供便利的交通和安全的保障。在他的治理下,各地的市場變得熱鬧非凡,商品琳琅滿目,貿易往來日益頻繁。 對於手工業,君主更是大力扶持。他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培養和招募優秀的工匠。這些工匠們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優厚的待遇,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和工作熱情。爲了提高手工業的技術水平,君主還派遣使者前往其他國家,學習先進的工藝和技術,並帶回國內進行推廣。 在政策的激勵下,這個國家的手工業製品以其精湛的工藝和優良的品質聞名於世。無論是精美的絲綢、華麗的陶瓷,還是堅固耐用的鐵器,都成爲了各國爭相購買的商品。 隨着商業和手工業的繁榮,國家的經濟實力日益強大。百姓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富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這位君主的治國理念和政策,正是“通商惠工”的生動體現。他通過促進商業的流通和手工業的發展,爲國家帶來了繁榮昌盛的局面。後世的統治者們紛紛效仿他的做法,使得“通商惠工”這一理念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傳承和發展。 在當今社會,“通商惠工”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各國都在努力推動貿易自由化和工業化進程,以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不斷加強商業交流,提升工業技術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通商惠工-成語圖片

通商惠工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