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走爲上計

成語拼音

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

三十六計,走爲上計成語解釋

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爲上策。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典故出處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成語典故

南北朝時期,齊明帝暴病而死,王敬則倉卒在東面起義,朝廷十分震驚。東昏侯在東宮召集手下密議反叛,派人登樓觀察,看到徵虜亭發生火災,說王敬則來了,假裝要走。有人告訴王敬則,王敬則譏笑檀道濟父子逃走不負責任。

成語造句

面對如此複雜且危險的局面,他思索再三,最終決定還是三十六計,走爲上計,先避開再說。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場上,智謀與勇氣同樣重要。 在一個動盪的時期,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將領。他所率領的軍隊在一次戰役中陷入了極爲不利的境地。敵軍兵力強大,且佔據了有利地形,將他們層層包圍。李明深知此時硬拼絕非上策,他苦思冥想,尋找着破局之法。 他回想起曾經讀過的兵書,其中的各種計謀在他腦海中飛速閃過。最終,他意識到,在當前這種絕境之下,“三十六計,走爲上計”或許是他們唯一的生機。於是,他當機立斷,決定帶領軍隊撤退。 他精心策劃了撤退的路線和方式,利用夜色的掩護,悄悄地帶領士兵們開始轉移。一路上,他們小心翼翼,避開敵軍的巡邏隊。在經過一處山谷時,李明靈機一動,命令士兵們製造出大量的假象,讓敵軍誤以爲他們的主力還在原地。 敵軍果然中計,繼續對那片虛假的營地進行圍攻。而李明則帶領着他的軍隊成功地擺脫了包圍,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撤退的過程中,李明不斷地鼓舞士氣,告訴士兵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他們雖然暫時選擇了撤退,但這並不意味着失敗,而是爲了日後更好地反擊。 經過長途跋涉,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安全的地方進行休整。李明利用這段時間,重新整頓軍隊,訓練士兵,同時積極收集情報,尋找着反擊的機會。 終於,在一次敵軍放鬆警惕的時候,李明帶領着他的精銳部隊,猶如神兵天降般地出現在敵軍面前。敵軍被打得措手不及,損失慘重。而李明則成功地實現了逆轉,取得了一場重要的勝利。 從此,李明的名字傳遍了四方,他的這次巧妙運用“三十六計,走爲上計”的策略也成爲了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戰例。這也讓人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面對困難和危險時,靈活應變、懂得取捨有時比盲目硬拼更爲重要。正如古人云:“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李明正是憑藉着他的智慧和果敢,在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決策,從而爲自己和軍隊贏得了生機和勝利。

三十六計,走爲上計-成語圖片

三十六計,走爲上計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