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爛之舌

成語拼音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三寸不爛之舌成語解釋

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

典故出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成語典故

漢高祖劉邦的得力謀士張良,精通兵法,很有謀略,能言善辯。他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劉邦稱帝之後,想封張良爲“留侯”,張良想出家當道士說:“我憑着自己的三寸舌,報了秦國滅韓國之仇,我心滿意足了”。

成語造句

他憑藉自己能言善辯的口才,在各種場合都能運用那三寸不爛之舌輕鬆應對各種問題。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羣雄並起,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其中有一個名叫張儀的人,他雖家境貧寒,卻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口才。 張儀起初四處遊歷,尋求能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了秦國。當時的秦國國力強盛,正圖謀霸業。張儀憑藉自己的能言善辯,很快得到了秦惠王的賞識。 不久後,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心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於是,秦惠王派遣張儀出使楚國,去破壞齊楚聯盟。張儀帶着豐厚的禮物來到楚國,拜見了楚懷王。他對楚懷王說:“大王,如果您能與齊國斷交,秦王願意將方圓六百里的土地送給楚國。”楚懷王聽了,心中大喜,覺得這是一個天大的好處,便爽快地答應了與齊國斷交。 然而,當楚懷王派人去秦國接收土地時,張儀卻佯裝生病,閉門不出。楚懷王以爲張儀是因爲自己與齊國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到齊國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轉而與秦國結盟。 這時,張儀纔出面,他對楚國使者說:“我當時說的是送給楚王方圓六裏的土地,並不是六百里啊。”楚懷王得知自己被張儀欺騙,勃然大怒,立刻起兵攻打秦國。但此時楚國失去了齊國這個盟友,而秦國又與齊國結盟,楚國自然是大敗而歸。 張儀就是憑藉着他的這張“三寸不爛之舌”,在各國之間縱橫捭闔,爲秦國謀取了諸多利益。他運用自己的口才和謀略,一次次成功地化解危機,推動秦國的發展。 在歷史的記載中,張儀的事蹟被廣爲傳頌。他的口才和智慧成爲了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他以言辭爲武器,在複雜的國際關係中巧妙周旋,展現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而“三寸不爛之舌”這個成語也因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那些口才極佳、能言善辯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雖然不一定能擁有像張儀那樣的絕世口才,但我們可以學習他的智慧和勇氣,善於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在各種場合中展現出自己的魅力和能力。同時,我們也要警惕那些像張儀一樣用花言巧語來欺騙他人的人,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判斷力。

三寸不爛之舌-成語圖片

三寸不爛之舌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