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不知肉味
成語拼音
-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三月不知肉味成語解釋
- 三個月之內喫肉不覺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於某一事物而忘記了其它事情。也借用來形容幾個月不喫肉。
典故出處
- 《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年輕的孔丘在季府趕車,曾偷偷去季府樂師師襄子那裏去學琴,也能練幾曲。後來師襄子得罪了季武子被趕出季府,在外沿街乞討與賣藝。孔子在街頭遇到落魄的琴師,訴說他當年在齊國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覺。
成語造句
- 聽到那猶如天籟般的音樂,他沉浸其中,過後很長一段時間都彷彿三月不知肉味。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孔子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有一次,孔子游歷到齊國,偶然聽到了韶樂。那韶樂的旋律優美動聽,節奏和諧,猶如天籟之音。孔子完全沉浸其中,被這美妙的音樂深深打動。
在那段時間裏,孔子整天癡迷地回味着韶樂的旋律,滿腦子都是那動人的音符,以至於他竟然三個月都沒有心思去品嚐肉的味道。他的弟子們都感到十分驚訝和不解,因爲他們知道孔子平時也是喜愛美食的。
孔子對弟子們說:“韶樂真是太完美了,它盡善盡美,達到了藝術的至高境界。我在欣賞韶樂的時候,彷彿進入了一個奇妙的境界,其他的一切都變得不重要了。”
孔子如此癡迷於韶樂,不僅是因爲它的美妙動聽,更是因爲韶樂所傳達出的深刻內涵和高尚品德。在孔子看來,音樂不僅僅是一種娛樂形式,更是一種能夠陶冶情操、提升品德的重要方式。
正如《禮記·樂記》中所說:“樂者,德之華也。”音樂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爲。而韶樂所展現出的那種和諧、美好、高尚,正是孔子所追求和推崇的。
這件事也充分體現了孔子對藝術的熱愛和執着,以及他對美好事物的敏銳感知和深刻領悟。三月不知肉味,成爲了一個形容人專注於某件事情而達到忘我境界的經典成語。它讓我們看到了孔子這位偉大先哲在追求真理和美好時的那份熱情與專注,也提醒着我們在生活中要保持對美好事物的敏銳感知,用心去體會和領悟那些能夠帶給我們心靈觸動的東西,不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歷史的長河中,“三月不知肉味”這個成語一直流傳至今,激勵着無數人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熱愛的事物時,能夠全身心地投入,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從而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和人生的昇華。
三月不知肉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