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

成語拼音

sān zú dǐng lì

三足鼎立成語解釋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典故出處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願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成語典故

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投降曹操。劉備被迫南撤,孫權派魯肅去聯絡劉備,諸葛亮認爲可以聯吳抗曹。孫權多謀善斷,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於是與蜀軍在赤壁大破曹操號稱80萬大軍,從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成語造句

魏、蜀、吳三國在那個時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彼此相互競爭又相互牽制。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大亂,局勢動盪不安。 秦朝末年,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其中,項羽和劉邦逐漸嶄露頭角,成爲兩支強大的勢力。項羽出身貴族,武力高強,他率領着楚軍在戰場上屢戰屢勝。劉邦則起於草莽,善於用人,麾下聚集了衆多有才能的謀士和將領。 在經過一系列的征戰後,劉邦和項羽開始了最終的對決。此時,還有一股勢力也不容忽視,那就是佔據河北的韓信。韓信足智多謀,軍事才能出衆,他在楚漢相爭中保持着一定的獨立性。 隨着戰爭的推進,項羽和劉邦都逐漸感到了壓力。而韓信則利用這個機會,不斷髮展壯大自己的勢力。在關鍵的時刻,韓信的態度變得至關重要。他的選擇將決定天下的歸屬。 最終,韓信選擇了支持劉邦,這使得劉邦的實力大增。在垓下之戰中,劉邦率領漢軍與項羽展開了最後的決戰。在韓信等將領的協助下,劉邦取得了勝利,項羽兵敗自刎。 自此,劉邦建立了漢朝,成爲天下之主。而韓信也因功被封爲諸侯王,與劉邦的朝廷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此時的天下,就如同一個三足鼎立的局勢,劉邦的朝廷、韓信的封國以及其他一些諸侯國相互制約,維持着暫時的穩定。 然而,這種平衡並沒有持續太久。劉邦擔心韓信等諸侯的勢力過於強大,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於是開始採取措施削弱他們。韓信最終也被劉邦以謀反的罪名處死。 從這段歷史中可以看出,三足鼎立的局勢雖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了相對的平衡,但最終還是會因爲各種因素而被打破。權力的爭奪和利益的衝突永遠是歷史發展的主題之一。這個成語也形象地描述了一種複雜而又微妙的局勢,在這種局勢中,各方勢力相互競爭、相互制約,只有最強大或者最善於把握時機的一方纔能最終勝出,主宰天下。

三足鼎立-成語圖片

三足鼎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