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師問罪

成語拼音

xīng shī wèn zuì

興師問罪成語解釋

發動軍隊,聲討對方罪過。也指大鬧意見,集合一夥人去上門責問。

典故出處

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製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成語典故

他們哪裏是來拜望我的呵,他們是來興師問罪的。★蔣光慈《田野的風》

成語造句

我只是稍微遲到了一會兒,他就大發脾氣,彷彿要興師問罪一般。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當時,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甲國和乙國。甲國國力強盛,兵強馬壯,但其國君卻野心勃勃,妄圖擴張領土。乙國相對弱小,但百姓安居樂業,國君也致力於發展國內經濟,與民休息。 有一年,甲國遭遇了自然災害,糧食歉收,百姓生活困苦。甲國國君不想着如何救災安民,反而打起了乙國的主意,企圖通過侵略乙國來獲取資源,緩解國內的危機。 於是,甲國國君未經任何正當理由,便派遣大軍進攻乙國邊境。乙國國君得知消息後,大驚失色,但他並沒有慌亂。他迅速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紛紛表示要堅決抵抗甲國的侵略。 乙國國君深知自己國家的實力與甲國相差懸殊,但他決定憑藉智慧和勇氣來保衛國家和人民。他一方面組織軍隊加強邊境防禦,另一方面派出使者前往其他諸侯國,尋求援助。 在戰爭初期,由於甲國軍隊來勢洶洶,乙國邊境的一些城池相繼淪陷,百姓流離失所。甲國國君得意洋洋,以爲勝券在握。 然而,乙國國君並沒有放棄。他親自登上城樓,鼓舞士氣,與士兵們同仇敵愾。同時,其他諸侯國在接到乙國的求援後,紛紛對甲國這種無端侵略的行爲表示譴責,並派出援兵支援乙國。 隨着局勢的發展,甲國軍隊陷入了困境。他們在乙國境內遭遇了頑強的抵抗,後勤補給也出現了問題。而此時,其他諸侯國的援兵也陸續抵達,對甲國軍隊形成了包圍之勢。 甲國國君見大勢已去,不得不下令撤軍。但乙國國君和其他諸侯國卻不打算就此罷休。他們率領聯軍,一路追擊甲國軍隊,直逼甲國都城。 甲國國君此時才如夢初醒,後悔自己的魯莽行爲。但爲時已晚,聯軍兵臨城下,甲國國君不得不出城求和。 乙國國君義正言辭地指責甲國國君的侵略行徑,質問他爲何無端挑起戰爭,讓兩國百姓遭受苦難。這便是“興師問罪”的場景。 最終,甲國國君爲自己的貪婪和魯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他向乙國和其他諸侯國賠禮道歉,並承諾不再侵犯他國。這場戰爭也讓各國深刻認識到,和平來之不易,無端侵略必將遭到懲罰。

興師問罪-成語圖片

興師問罪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