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故

成語拼音

yán zhī yǒu gù

言之有故成語解釋

所說的話有根據。同言之成理”。

典故出處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六》其言之有故,其持之成理,上傅會乎經義,使人主中其臘毒而不自知,君子所深惡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的觀點並非空穴來風,而是言之有故,經過了大量的調研和思考。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張儀的謀士。張儀出生貧寒,但憑藉着自己的聰慧和口才,決心在這亂世之中闖出一番名堂。 當時,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錯綜複雜。張儀遊歷到了楚國,希望能在楚國權貴面前展露自己的才華,謀得一份好前程。然而,他在楚國卻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 有一次,楚國的相府丟失了一塊珍貴的玉璧,相府的人懷疑是張儀偷的。張儀極力申辯自己的清白,可無奈他出身低微,無人相信他的話。最終,他被打得遍體鱗傷。張儀帶着滿身的傷痛回到家中,他的妻子心疼不已,埋怨他不該到處闖蕩,自討苦喫。張儀卻張開嘴巴問妻子:“我的舌頭還在嗎?”妻子被他這奇怪的問題弄得哭笑不得,回答道:“舌頭當然還在。”張儀則說:“只要舌頭還在,我就有希望。” 之後,張儀輾轉來到了秦國。他憑藉着自己卓越的辯才和對各國局勢的深刻洞察,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和重用。 當時,秦國正欲擴張勢力,張儀便向秦王進言,分析各國的形勢和利弊。他的每一番言論都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而且皆有依據和出處。秦王對他的見解十分讚賞,認爲他言之有故,絕非信口開河。 在張儀的輔佐下,秦國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外交策略。面對魏國,張儀深知魏國地處中原,是各國爭奪的焦點。他向秦王建議,對魏國採取先拉攏後打壓的策略。他對秦王說道:“魏國雖地大物博,但近年來國內政治混亂,國力漸衰。我們可先示好,與之結盟,待時機成熟,再一舉拿下。”這一番言論,讓秦王看到了張儀的深謀遠慮,因爲他的分析有理有據,皆是基於對魏國國情和局勢的準確判斷。 最終,秦國在張儀的輔佐下,國力日益強盛,逐漸成爲了戰國七雄中的霸主。 張儀的成功,正是因爲他每次發表見解時都能言之有故,以紮實的事實和精準的分析爲基礎,從而贏得了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他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要有充分的依據和合理的推理,才能讓人信服。

言之有故-成語圖片

言之有故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