舐糠及米
成語拼音
- shì kāng jí mǐ
舐糠及米成語解釋
- 舐:用舌頭舔東西。舔米外的糠,一直舔到裏面的米。比喻佔據的地方再奪取政權。也比喻由表及裏,逐步進逼。
典故出處
- 《史記·吳王濞列傳》:“里語有之,‘舐糠及米。’”
成語典故
- 西漢時期,各諸侯國不聽中央的號令,各自爲政,御史大夫晁錯建議漢景帝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把權力收歸中央。實力最大的吳王劉濞野心勃勃地對其他諸侯國王說削減領地就像舐糠及米一樣,號召其他六國起來反抗,歷史上稱七國之亂。
成語造句
- 美國在貿易問題上不斷採取小動作,這種行爲就像是舐糠及米,企圖一步步獲取更多的利益,卻損害了雙方的關係。
成語故事
- 在古代,有兩個相鄰的國家,一個較爲強大,名爲安國,一個相對弱小,叫做危國。
安國的國王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擴張領土。他的大臣們爲他出謀劃策,其中有一位大臣提出了一個計策,他說:“大王,我們可以先對危國採取一些小的行動,逐步滲透,就如同舐糠及米一般,從細微之處開始,慢慢侵蝕他們的領土和資源,最後達到完全吞併他們的目的。”國王聽了覺得這個計策很有道理,於是開始實施。
一開始,安國只是在邊境地區與危國發生一些小的摩擦和衝突,然後以各種理由佔據了一些小塊的土地。危國的國王和大臣們一開始並沒有太在意,覺得只是一些小事情,不值得大動干戈。
然而,安國並沒有停止他們的行動,他們不斷地找機會蠶食危國的領土,就像舐糠之後必然會喫到米一樣,一步步地深入。隨着時間的推移,危國逐漸意識到了安國的真正意圖,但此時已經有些晚了。
危國的國王趕緊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有的大臣主張求和,希望能通過妥協來避免戰爭;有的大臣則堅決主張抵抗,認爲不能任由安國這樣欺負。國王猶豫不決,遲遲不能做出決定。
在這個過程中,安國繼續加大了對危國的壓力,他們的軍隊不斷逼近危國的都城。危國的百姓們也開始感受到了戰爭的威脅,人心惶惶。
終於,危國的國王意識到不能再坐以待斃,他決定奮起抵抗。可是,由於之前的疏忽和猶豫,危國此時已經處於非常不利的局面。在與安國的戰鬥中,危國節節敗退,損失慘重。
最後,危國還是沒能抵擋住安國的進攻,被安國完全吞併。安國通過這種舐糠及米的方式,實現了他們擴張領土的野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一些看似微小的威脅和問題時,不能掉以輕心,要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應對,否則就可能像危國一樣,被逐步侵蝕,最終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同時,也提醒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有長遠的眼光和戰略思維,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視了潛在的危險。正如古人所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我們要時刻保持警惕,防止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最終演變成大的災難。
舐糠及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