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成語拼音

shí bù yàn jīng,kuài bù yàn xì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語解釋

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

典故出處

《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被人們稱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孔子,在喫穿住行方面十分講究,他的原則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糧食陳舊或變味,魚肉不新鮮了,他都不喫。席上喫肉的量不能超過米麪的數量,酒可以隨便喝但不能喝醉。

成語造句

對於美食,應該像那些美食家一樣做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用心去感受每一道菜餚的獨特魅力。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非常講究飲食的貴族,名叫孔丘。 孔丘對於食物有着極高的要求和獨特的見解。他認爲食物應該“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有一次,他的弟子子路爲他準備飯食。子路在準備米飯時,不小心有些米粒沒有淘洗乾淨。孔丘看到後,便嚴肅地對子路說:“這樣的米飯怎麼能入口呢?‘食不厭精’,我們對待食物應該精細認真,不可馬虎。” 又有一次,孔丘要喫魚膾,也就是生魚片。弟子們精心準備了新鮮的魚肉,將其切成薄片。然而,孔丘在品嚐時卻皺起了眉頭。原來,弟子們切的魚片不夠精細,沒有達到他“膾不厭細”的標準。他教導弟子們說:“我們對待美食要有敬畏之心,‘膾不厭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品味到食物的美妙。” 孔丘的這種飲食觀念,不僅僅是對美食的追求,更反映了他對生活的態度和對禮儀的重視。在當時的社會,飲食也是一種文化和禮儀的體現。他認爲,通過對飲食的講究,可以培養人們的品德和修養。 《論語》中也記載了孔丘對於飲食的諸多觀點和要求,比如“不時,不食”,強調要按照時令來選擇食物。這種對於飲食的精細追求和嚴格要求,在當時的貴族階層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後世的人們在提及孔丘時,往往也會想起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理念。這一成語也逐漸流傳開來,成爲了形容人們對飲食講究和精緻追求的經典表述。它不僅僅侷限於對食物本身的要求,更蘊含着對生活品質、文化傳承和精神追求的一種寓意。在歷史的長河中,“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斷提醒着人們要注重生活中的細節,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文化傳統。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語圖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