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成語拼音

shí zhī wú wèi,qì zhī kě xī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成語解釋

味:滋味。喫起來沒有滋味,丟掉它又可惜。形容東西無大用處但又捨不得拋棄

典故出處

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成語典故

公元217年,夏侯淵被劉備殺死,漢中失守。曹操率大軍前去漢中,雙方對峙幾個月,曹軍處境越來越不妙。一天晚上曹操喫飯發現湯中有雞肋,隨口說出“雞肋”兩字,被楊修誤以爲是退兵的意思。第二天曹操果然下令回師。

成語造句

這道菜喫起來感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實在讓人有些糾結。

成語故事

在三國時期,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孫權。曹軍與吳軍在濡須口一帶對峙了很長時間,雙方互有勝負,戰爭陷入了僵持狀態。 曹操心中煩悶,一日他乘船在江上巡查,看到對面吳軍的陣勢嚴整,心中不禁有些憂慮。他轉頭問身邊的謀士們對當前局勢的看法。謀士們也都覺得這場戰爭打得頗爲艱難,一時間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就在這時,曹操看到桌上擺着一盤燉肉,他拿起筷子夾了一塊放入口中,卻覺得這肉毫無味道。他放下筷子,嘆息道:“如今這場戰爭,就如同這盤中之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啊。”衆謀士聽了,也都陷入了沉思。 曹操深知,繼續打下去,自己的軍隊將面臨巨大的消耗和壓力;可是就此放棄,又覺得心有不甘,畢竟已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後來,曹操經過深思熟慮,還是決定暫時退兵。他知道,在目前的形勢下,強行進攻未必能取得理想的結果,倒不如先退回北方,養精蓄銳,等待更好的時機。 這場戰爭雖然沒有決出最終的勝負,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個成語卻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一些讓人處於兩難境地的事物或情況,就如同曹操面對這場戰爭時的糾結心態一樣。它提醒着人們在面對抉擇時要謹慎權衡,不可盲目行事,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決策。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人都曾面臨過類似的困境,而這個成語也成爲了他們表達內心矛盾和無奈的一種方式。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成語圖片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