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無求飽

成語拼音

shí wú qiú bǎo

食無求飽成語解釋

飽:喫足。飲食不要求飽,指飲食要有節制

典故出處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孔子在魯國政壇受排擠後,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經歷衛、鄭、陳、晉等地碰壁後,在蔡國閒居,他們的生活十分拮据,經常是三月不知肉味,爲此不得不用“君子食無求飽”來教育弟子跟他過苦行僧的生活。

成語造句

他一直秉持着一種生活態度,那就是食無求飽,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而非物質的過度享受。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年輕人叫孔丘。 孔丘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他自幼聰慧好學,對知識有着強烈的渴望。隨着年齡的增長,孔丘開始四處求學,拜訪名師,以提升自己的學問和見識。 在他的求學生涯中,孔丘始終保持着一種對生活簡單樸素的態度。他從不追求奢華的生活,對於飲食更是秉持着“食無求飽”的原則。他認爲,一個人的精力應該更多地放在追求真理和道德修養上,而不是過分沉迷於物質享受。 有一次,孔丘和他的弟子們在周遊列國的途中,經過了一個貧困的地區。他們已經好幾天沒有好好地喫上一頓飯了,弟子們都餓得飢腸轆轆。這時,他們遇到了一位好心的村民,村民邀請他們到家裏喫飯。孔丘和弟子們非常感激,但是當看到桌上簡單的飯菜時,有些弟子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孔丘卻沒有絲毫嫌棄,他平靜地坐下來,認真地享用着這頓飯,並且教導弟子們說:“我們求學之人,不應過分在意飲食的好壞,只要能夠果腹即可。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追求和修養。” 在另一次經歷中,孔丘和弟子們被困在了一個地方,食物極度匱乏。有些弟子開始抱怨,甚至有人提議去尋找更好的食物來源。但是孔丘堅決反對,他說:“我們現在所經歷的困難,正是對我們意志的考驗。我們不能因爲一時的困難就放棄我們的原則。食無求飽,我們要學會在困境中堅守自己的信念。” 孔丘這種“食無求飽”的態度,不僅僅體現在他的生活中,也貫穿在他的教育理念裏。他教導弟子們要注重內在的品德和學問的培養,而不是被外在的物質所迷惑。他的這種思想影響了無數的人,成爲了後世儒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上,許多有識之士都以孔丘爲榜樣,追求着一種簡單而有意義的生活。他們不被物質的誘惑所左右,而是將精力放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就如同《論語》中所記載的那樣,這種“食無求飽”的精神成爲了一種高尚的品德和人生態度的象徵,激勵着後人不斷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善,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即使在物質豐富的今天,這種精神依然有着深刻的啓示意義,提醒着我們不要忘記內心的追求,保持一份對生活的質樸和對真理的執着。

食無求飽-成語圖片

食無求飽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