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衝厭難
成語拼音
- zhé chōng yàn nán
折衝厭難成語解釋
- 指能壓服困難,禦敵致勝。
典故出處
- 漢·馬融《延光四年日蝕上書》必得將兼有二長之才,無二短之累,參以吏事,任以兵法,有此數姿,然後能折衝厭難,致其功實,轉災爲福。”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這場國際商務談判中,他憑藉着卓越的智慧和出色的口才,成功地折衝厭難,爲公司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
成語故事
- 在那烽火連天、諸侯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名爲衛國的小國。衛國地處中原要衝,四周強國環伺,形勢極爲險峻。
衛國的國君衛靈公雖然並非雄才大略之主,但他卻有着一顆憂國憂民之心,深知衛國若要在這亂世中生存下去,必須要有能臣輔佐。
此時,衛國出現了一位名叫公孫鞅的賢才。公孫鞅智謀超羣,且有非凡的勇氣和決心。他深知衛國面臨的困境,主動向衛靈公請纓,願爲衛國排憂解難,抵禦外敵。
當時,衛國的北方有一個強大的鄰國,時常派兵侵擾衛國邊境,百姓苦不堪言。公孫鞅冷靜分析局勢,制定了一系列巧妙的戰略。他一方面加強邊境的防禦工事,訓練士兵,提高衛國軍隊的戰鬥力;另一方面,他派出使者,與周邊一些小國結盟,形成聯合對抗強敵的態勢。
在一次敵國大規模的進攻中,公孫鞅親自率領衛國軍隊出征。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他毫不畏懼,指揮若定。他巧妙地運用地形,設下埋伏,給敵軍以沉重的打擊。敵軍原本以爲衛國軍隊不堪一擊,卻沒想到遭遇如此頑強的抵抗,頓時士氣大挫。
公孫鞅深知,戰爭帶來的破壞巨大,若能通過外交手段解決爭端,纔是上策。於是,在戰後,他又積極與敵國展開談判。憑藉着他的智慧和口才,成功說服敵國停止侵略,雙方達成了和平協議。
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孫鞅成功地幫助衛國化解了一次次危機,使衛國在這亂世中得以站穩腳跟。他在面對重重困難和強大的敵人時,毫不退縮,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勇氣“折衝厭難”,爲衛國的和平與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公孫鞅的事蹟傳遍了衛國,百姓們對他感恩戴德,衛靈公對他更是倍加器重。他的名字成爲了衛國的驕傲,他的故事也被後世傳頌不衰。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像公孫鞅這樣的英雄人物,以他們的智慧和勇氣,在國家面臨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折衝厭難”,書寫了一段段輝煌的篇章。他們的精神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勇往直前,永不退縮。
折衝厭難-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