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後快
成語拼音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
置之死地而後快成語解釋
- 快痛快∞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腸狠毒。
典故出處
- 宋·蘇舜欽《答韓持國書》被廢之後,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然後爲快。”
成語典故
- 且以朕爲難兒,遇事掣肘,故在朝如黃道周之忠純,何楷之梗直,莫不欲置之死地而後快。(清·浴日生《海國英雄記》卷下)
成語造句
- 他心胸狹隘,對待競爭對手總是不擇手段,一心想要置之死地而後快。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亂時期,有一個諸侯國的君主名叫李敖。李敖性格殘暴且心胸狹隘,對於那些他視爲威脅或者不順從他的人,總是想盡辦法予以剷除,甚至不惜用盡各種殘忍手段,只爲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和掌控欲。
在李敖的朝堂之中,有一位忠臣名叫張賢。張賢爲人正直,敢於直言進諫,多次指出李敖在治國理政方面的錯誤和不當之處。起初,李敖還能勉強忍耐,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對張賢的直言越發感到厭煩和惱怒。
與此同時,李敖身邊的一些諂媚之臣,嫉妒張賢的才華和正直所贏得的聲譽,便在李敖面前不斷地誣陷和詆譭張賢。他們故意扭曲張賢的諫言,將其說成是對君主的不敬和冒犯。漸漸地,李敖對張賢的不滿達到了頂點,決定要除掉他。
然而,張賢在百姓中享有極高的威望,李敖深知如果直接將其處死,可能會引發民衆的不滿和反抗。於是,他心生一計,決定先將張賢貶謫到一個偏遠荒涼、條件極其惡劣的地方,試圖讓艱苦的環境和繁重的勞役折磨張賢,使他身心俱疲,甚至自行消亡。
張賢被髮配到那個荒涼之地後,生活異常艱難。但他憑藉着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努力適應環境,不僅沒有被困境打倒,反而在當地爲百姓做了許多實事,幫助他們改善生活,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敬愛。
李敖得知這一情況後,更加憤怒,他覺得張賢的存在始終是他的心頭大患,不除之不能心安,簡直是置之死地而後快。於是,他再次下達命令,派遣親信前往張賢所在之地,準備暗中加害於他。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李敖的兒子李軒站了出來。李軒深知張賢是忠臣義士,他苦勸父親收回成命,不要被奸臣的讒言所迷惑,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錯事。李軒引經據典,列舉了許多因爲君主聽信讒言、殘害忠臣而導致國家衰敗的例子。
李敖在兒子的勸說下,終於有所醒悟,他意識到自己險些因爲一時的衝動和狹隘,犯下不可挽回的大錯。最終,李敖召回了張賢,重新委以重任。而這個諸侯國也因爲李敖的幡然醒悟和張賢的忠誠輔佐,逐漸走向繁榮昌盛。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切莫因一時的偏見和衝動,對他人置之死地而後快,否則可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置之死地而後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