錙銖必較

成語拼音

zī zhū bì jiào

錙銖必較成語解釋

錙、銖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形容非常小氣,很少的錢也一定要計較。也比喻氣量狹小,很小的事也要計較。

典故出處

《荀子·富國》割國之錙銖以賂之,則割定而欲無厭。”

成語典故

就是族中親派,不論親疏,但與他財利交往,錙銖必較,一些情面也沒有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

成語造句

他對待金錢的態度讓人難以接受,哪怕是極小的花費也會反覆算計,真是錙銖必較。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商業之都長安,有一位名叫李富的商人。李富出身貧寒,自幼便深知生活的艱辛,因而在成年後立志通過經商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李富最初只是在街頭擺個小攤,販賣一些小物件。他起早貪黑,辛勤勞作,憑藉着自己的誠信和努力,生意逐漸有了起色。隨着財富的積累,他租下了一間小店面,開始經營更大規模的生意。 然而,隨着生意的擴大,李富的心態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他變得對每一筆交易的利潤都極其計較,哪怕是極其微小的差額,也絕不放過。 有一次,李富與一位外地的商人合作一筆絲綢生意。在交易過程中,因爲絲綢的質量稍有瑕疵,雙方在價格上產生了分歧。原本這點瑕疵對於整體的價值影響甚微,但李富卻堅決不肯讓步,非要按照自己計算的價格成交。外地商人無奈,爲了不耽誤行程,只好做出了妥協。 又有一回,李富的店裏來了一位老顧客。這位老顧客一直以來都很照顧李富的生意,這次購買了一批貨物後,在結賬時希望李富能抹去零頭。可李富卻板着臉,分毫不讓,還振振有詞地說:“生意歸生意,哪怕是一文錢,也不能少。”老顧客感到十分心寒,從此不再光顧他的店。 李富的這種錙銖必較的作風,在商界漸漸傳開。越來越多的合作伙伴和顧客都對他敬而遠之,他的生意也因此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曾經門庭若市的店鋪,如今變得冷冷清清。 此時的李富纔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想起了古代那些成功的商人,如陶朱公范蠡,他經商有道,注重誠信和長遠的合作,而不是像自己這般只看眼前的蠅頭小利。 李富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錙銖必較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爲自己爭取到了一些小利益,但卻失去了更重要的東西——合作伙伴的信任和顧客的支持。他決心改變自己,重新樹立起誠信和寬厚的經商形象。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李富慢慢地挽回了一些聲譽,生意也逐漸有了好轉。他深刻地明白了,在經商乃至人生的道路上,不能過於錙銖必較,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錙銖必較-成語圖片

錙銖必較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