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取咎戾
成語拼音
- zì qǔ jiù lì
自取咎戾成語解釋
- 指自招罪過。同自取罪戾”。
典故出處
-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六章目下大敵當前,萬不可再事疏忽,自取咎戾!”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行事魯莽,從不考慮後果,最終導致了嚴重的錯誤,這完全是自取咎戾。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名叫趙括的年輕人。趙括出身于軍事世家,自幼熟讀兵書,談論起兵法戰略,頭頭是道,連他的父親趙國名將趙奢都難不倒他。
當時,趙國與秦國交戰,廉頗將軍奉命率軍抵禦秦軍。廉頗深知秦軍強大,採取了堅守的策略,試圖消磨秦軍的士氣和糧草。然而,趙王卻對廉頗的戰略感到不滿,認爲他太過保守,無法迅速取得勝利。
就在這時,趙括自告奮勇,向趙王表示自己能夠擊敗秦軍,爲趙國贏得勝利。趙王被趙括的自信和口才所打動,不顧羣臣的反對,任命趙括爲將軍,取代廉頗統領趙軍。
趙括上任後,立刻改變了廉頗的戰略,他摒棄了堅守的策略,決定主動出擊。他按照自己從兵書中所學的理論,對軍隊進行了大規模的調動和部署。然而,他卻忽略了實際的戰場情況和秦軍的強大實力。
秦軍將領白起深知趙括的弱點,故意佯裝敗退,誘使趙括帶領趙軍深入。趙括不知是計,率領軍隊一路追擊,陷入了秦軍的包圍之中。此時,趙括才發現自己的錯誤,但爲時已晚。
最終,趙軍在這場戰役中慘敗,四十多萬士兵被秦軍坑殺。趙國因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趙括的自負和輕率,讓他不顧實際情況,盲目自信地指揮作戰,最終導致了趙國的慘重失敗。他的行爲正是自取咎戾。這一歷史事件告訴我們,僅僅憑藉理論知識和盲目自信,而不考慮實際情況,必然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災難。我們應當汲取趙括的教訓,在面對重要的決策和行動時,要腳踏實地,結合實際,謹慎行事,以免自取咎戾,追悔莫及。
自取咎戾-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