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取滅亡
成語拼音
- zì qǔ miè wáng
自取滅亡成語解釋
- 所作所爲把自己引上絕路。
典故出處
- 《陰符經》卷下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成語典故
- 倭兵犯順,自取滅亡。★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三十五回
成語造句
- 他一意孤行,不聽勸告,繼續這種錯誤的行爲,最終只能是自取滅亡。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令人深思的故事,其中就有這樣一段關於自取滅亡的往事。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都企圖擴張領土,稱霸天下。其中有一個小國,其君主目光短淺,狂妄自大。
這個小國原本在強國的夾縫中小心翼翼地生存着,百姓們也還算安居樂業。然而,新即位的君主卻一心想要展現自己的威風,不顧大臣們的勸阻,執意發動戰爭。他認爲周邊的小國都不堪一擊,只要他出兵,就能輕鬆奪取土地和財富。
於是,他傾盡全國之力,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向鄰國發起了進攻。起初,戰事進展得頗爲順利,他佔領了一些城池,掠奪了不少財物。這讓他更加得意忘形,認爲自己的決策無比英明。
可是,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已經引起了周邊強國的警惕。那些強國原本相互制衡,如今卻因爲這個小國的肆意妄爲而感到了威脅。於是,幾個強國暗中聯合起來,決定給這個小國一個教訓。
當這個小國的君主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強國的聯軍已經兵臨城下。他匆忙組織軍隊抵抗,但此時他的兵力已經在之前的戰爭中消耗殆盡,而且士兵們也早已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最終,這個小國在強國聯軍的猛烈攻擊下,城池淪陷,君主被俘。曾經繁榮的國家變得滿目瘡痍,百姓流離失所。這個小國的君主因爲自己的貪婪和盲目自大,導致了國家的滅亡,可謂是自取滅亡。
歷史上,像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唐玄宗時期的安祿山,擁兵自重,妄圖叛亂稱帝。他的野心膨脹,不顧天下百姓的安寧,發動了安史之亂。雖然一開始他的叛軍勢如破竹,但最終還是被唐朝的軍隊鎮壓,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這也是自取滅亡的典型。
從古至今,無數的事例都在告誡人們,做事要審時度勢,不可盲目衝動,否則就會像上述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因自己的錯誤行爲而走向毀滅。
自取滅亡-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