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取其咎
成語拼音
- zì qǔ qí jiù
自取其咎成語解釋
- 咎罪過,禍害。自己造成災禍或自己找罪受。
典故出處
- 老子《道德經》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成語典故
- 想當時因得罪於荊公,自取其咎。(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
成語造句
- 他不聽旁人的勸告,一意孤行,最終導致失敗,這完全是自取其咎。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諸侯國裏,有一位名叫衛獻公的君主。
衛獻公在位初期,還算能勤勉治國,國家也呈現出一番相對穩定的景象。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逐漸變得驕縱自大,對朝政之事開始敷衍了事。
有一次,衛獻公召集朝中大臣商議國事。在會議期間,一位大臣提出了一項頗爲合理的建議,旨在增強國家的軍事防禦能力,以防備周邊諸侯國可能的侵犯。這本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良策,然而衛獻公卻因爲自己的傲慢和固執,不僅沒有認真考慮這個建議,反而當着衆多大臣的面,對這位進言的大臣進行了嚴厲的斥責。
大臣們看到君主如此的剛愎自用,心中都感到十分憂慮。但衛獻公卻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依舊我行我素。
又過了一段時間,衛獻公想要外出狩獵遊玩。他不顧當時國內正有諸多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執意要帶着親信和侍從們前往。朝中大臣紛紛勸諫,希望他以國事爲重,不要貪圖玩樂。可衛獻公根本不聽,甚至對勸諫的大臣們大發雷霆。
他這種荒誕的行爲終於引起了國內民衆的不滿和怨言。而一些心懷叵測的大臣則趁機挑撥,使得國內的局勢變得愈發混亂。
與此同時,周邊的諸侯國看到衛獻公如此昏庸無道,認爲這是一個擴張領土的絕佳時機。於是,他們聯合起來,對衛國發動了進攻。
衛國的軍隊由於長期缺乏有效的訓練和裝備,在敵軍面前節節敗退。而國內的民衆也因爲對衛獻公的不滿,不願全力支持衛國的抵抗。
最終,衛國在這場戰爭中遭受了慘重的失敗,大片領土被敵軍侵佔。衛獻公也在戰亂中被迫逃離了自己的國家,過上了流亡的生活。
直到此時,衛獻公才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過去的種種錯誤行爲是多麼的愚蠢和荒唐。然而,一切都已經太晚了,他的驕傲自大和一意孤行,讓他自取其咎,不僅失去了自己的國家,還成爲了天下人的笑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作爲領導者或者個人,一定要保持謙虛謹慎,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切不可因爲自己的盲目自大和固執己見而給自己帶來災難。
自取其咎-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