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收漁利
成語拼音
- zuò shōu yú lì
坐收漁利成語解釋
- 比喻利用別人的矛盾而從中獲利。
典故出處
- 《戰國策·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這場商業競爭中,他沒有參與激烈的角逐,而是靜待時機,企圖坐收漁利。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聯合對抗強大的秦國。各國之間既有着共同的敵人,又存在着各自的利益考量和矛盾。
當時,秦國與齊國的實力最爲強大。秦國想要逐個擊破六國,實現統一天下的野心。而齊國呢,在最初階段採取了一種相對保守和觀望的態度,企圖在其他五國與秦國的爭鬥中保持自身實力,等待時機,坐收漁利。
秦國深知齊國的心思,於是派遣謀士張儀前往齊國遊說齊王。張儀巧舌如簧,對齊王說:“如今六國合縱,看似團結,實則各懷心思。齊國國力強盛,但若參與這場戰爭,必然會損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秦國與其他五國交戰,無論最終結果如何,齊國都可安然無恙,甚至能在戰後獲取更多的利益。”齊王聽了,覺得張儀所言不無道理,於是決定暫不參與合縱抗秦之事。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未如齊王所預期的那樣。秦國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出色的戰略,先後擊敗了韓、趙、魏三國。燕國和楚國也在戰爭中遭受重創,國力大減。
當其他五國被秦國削弱之後,齊國才發現自己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秦國沒有了其他對手的牽制,立即將矛頭指向了齊國。此時的齊國,由於長期沒有參與戰爭,軍隊缺乏實戰經驗,戰備鬆弛。面對秦國的大軍壓境,齊國根本無力抵抗。
最終,齊國被秦國所滅。齊王這才恍然大悟,後悔當初不該聽信張儀的讒言,只想着坐收漁利,結果卻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這個故事警示後人,在面對共同的困難或挑戰時,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採取投機取巧的方式,否則很可能會因小失大,遭受慘重的損失。我們應當團結協作,共同應對,才能實現真正的長治久安。
坐收漁利-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