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首吳闕

成語拼音

xuán shǒu wú què

懸首吳闕成語解釋

猶言懸門抉目。以之爲烈士殉國的典故。

典故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員(字子胥)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一把自盡。伍子胥臨死時說:“把我的眼睛挖出放到吳國東城門上,讓我看到越國將來消滅吳國。”沒過多久,吳國被越國所滅。

成語造句

爲了表達自己的忠誠和決心,他決定效仿古人懸首吳闕,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信念。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在吳國和楚國交界的地方,有一個名叫伍子胥的人。 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楚國太子太傅,因直言進諫得罪了楚平王身邊的奸臣費無忌,費無忌便向楚平王進讒言,導致伍奢被囚禁。楚平王還想斬草除根,便派人去召伍子胥和他的哥哥伍尚。伍子胥深知這是一個陷阱,勸哥哥不要去,但伍尚爲了盡孝,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最終和父親一起被殺害。 伍子胥歷經艱險,成功逃離楚國,開始了漫長的逃亡生涯。他心中充滿了對楚國的仇恨和對父兄的思念,發誓一定要爲他們報仇雪恨。 伍子胥一路輾轉,來到了吳國。他憑藉自己的才華和智慧,得到了吳王闔閭的賞識和重用。伍子胥盡心盡力地輔佐吳王闔閭,幫助他富國強兵,拓展疆土。 多年後,伍子胥終於等來了復仇的機會。吳國和楚國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戰爭,伍子胥率領吳軍勢如破竹,連戰連勝。最終,吳軍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 然而,楚平王早已去世,伍子胥的大仇未能親手得報。但他心中的憤恨難以平息,於是他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讓人挖出了楚平王的屍體,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以泄心頭之恨。 儘管伍子胥大仇得報,但他始終無法忘卻自己的家鄉和親人。他渴望回到楚國,讓楚國的百姓知道他的冤屈和悲憤。於是,他做出了一個決定,要將自己的頭顱懸掛在吳國都城的城門上,面向楚國的方向,以表達自己對楚國的忠誠和對父兄的思念,這便是“懸首吳闕”的由來。 伍子胥的故事在歷史上流傳甚廣,他的堅韌、智慧和復仇精神成爲了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他的遭遇也反映了春秋時期各國之間複雜的政治鬥爭和人性的掙扎。儘管他的行爲在一些人看來可能過於極端,但他對正義和親情的執着追求卻令人敬佩。在歷史的長河中,伍子胥的形象如同璀璨的星辰,永遠閃耀着獨特的光芒。 這個成語故事讓我們看到,在面對巨大的困境和冤屈時,人的意志和信念可以如此強大。同時,也讓我們反思歷史的滄桑變遷和人性的複雜多樣。

懸首吳闕-成語圖片

懸首吳闕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