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鼓待椎
成語拼音
- xuán gǔ dài zhuī
懸鼓待椎成語解釋
- 比喻急不可待。
典故出處
- 《淵鑑類函·樂·鼓二》引明陳耀文《天中記》:“宋范仲淹一日攜子純仁訪民家。民舍有鼓爲妖。坐未幾,鼓自風滾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慄。仲淹徐謂純仁曰:‘此鼓久不擊,見好客至,故自來庭以尋槌耳。’令純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成語典故
- 宋朝時期,范仲淹一天帶兒子去民家訪問,民房中有鼓妖在他們坐不久時自動滾到前庭,滿屋子人都感到害怕。范仲淹慢慢地對純仁說:“此鼓久不擊,見好客至,故自來庭以尋槌耳。”就讓純仁擊鼓,那妖鼓立即自破。
成語造句
- 戰場上,敵軍已經兵臨城下,我方戰士們嚴陣以待,猶如懸鼓待椎,隨時準備奮勇殺敵。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正處於風雲變幻之際。
這個國家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名爲張義。當時國家局勢動盪,外有強敵環伺,內有奸臣當道,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張義看在眼裏,急在心中,他多次向國君進言,希望能夠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改變現狀。
然而,國君卻被奸臣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對張義的建議置若罔聞。張義深知這樣下去國家必將陷入危難之中,但他沒有放棄,依然堅持不懈地尋找着機會。
有一天,敵國突然舉兵來犯,邊境連連告急。國君這才慌了神,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此時的朝堂之上,衆人皆沉默不語,唯有張義挺身而出,他慷慨激昂地陳述了自己的應對之策,並且指出了國家目前存在的諸多問題以及解決辦法。
國君聽後,猶豫不決,依然拿不定主意。張義見狀,心急如焚,他知道此時就如同那懸鼓待椎,只等一個合適的時機和力量來敲響警鐘,讓國君和衆人清醒過來。
於是,張義決定以死相諫。他在朝堂之上,聲淚俱下地訴說着國家的危機和百姓的苦難,最後一頭撞向了柱子。這一撞,猶如那重錘猛擊懸鼓,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聲響。國君和大臣們被張義的舉動震驚了,他們終於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國君幡然醒悟,採納了張義的建議,積極組織力量抵抗外敵,同時大力整頓朝綱,清除奸臣。在衆人的努力下,國家逐漸擺脫了危機,走上了正軌。
張義以自己的生命爲代價,成爲了那個敲響懸鼓的椎,他的事蹟被人們傳頌千古。人們記住了他的忠誠和勇敢,也明白了在關鍵時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如同那懸鼓待椎一般,勇敢地去敲響警鐘,喚醒衆人,爲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奮鬥。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不能退縮和逃避,要有勇氣去直面問題,去敲響那懸在我們心中的鼓,爲了正義和真理而努力拼搏。正如張義一樣,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懸鼓待椎的精神,成爲了歷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懸鼓待椎-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