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門抉目
成語拼音
- xuán mén jué mù
懸門抉目成語解釋
- 以之爲烈士殉國的典故。
典故出處
- 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員勸吳王夫差拒絕越國求和,夫差聽信讒言,不從忠告,反賜之劍命自殺。伍員臨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爲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見《史記·吳太伯世家》。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勸吳王夫差拒絕越王勾踐的求和,夫差不但不聽,反而聽信讒言賜劍令伍子胥自盡。伍子胥臨終前萬分悲憤地說:“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後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終於滅了吳國。
成語造句
- 當年伍子胥含冤而死,令人悲憤,後來吳人懸門抉目,以表達對他的深切懷念和對昏君奸臣的憤恨。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經常發生戰爭。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交戰中受傷去世,他的兒子夫差即位後,發誓要爲父報仇。
夫差勵精圖治,積極訓練軍隊,國力日益強盛。幾年後,夫差率領吳軍攻打越國,一舉擊敗了越軍。越王勾踐無奈之下,只好帶着殘兵敗將向吳國投降。
勾踐爲了表示自己的臣服和忠誠,親自來到吳國,給夫差當馬伕,住在闔閭的大墓旁,忍受着各種屈辱和折磨。夫差看到勾踐如此恭順,逐漸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然而,勾踐並沒有真正放棄復國的念頭。他表面上對吳國畢恭畢敬,暗地裏卻在積極謀劃着復仇大計。在吳國的日子裏,勾踐臥薪嚐膽,時刻提醒自己不忘恥辱。
與此同時,在越國國內,大臣們也在積極努力地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爲復國做準備。
經過多年的忍辱負重和精心準備,勾踐終於等來了機會。夫差率領吳軍北上爭霸,國內空虛。勾踐趁機率領越軍攻打吳國,一舉收復了失地。
夫差在失敗後,羞憤交加,後悔當初沒有聽信大臣伍子胥的忠告。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夫差要警惕勾踐,但夫差卻一意孤行。
據說,伍子胥在生前曾預言吳國的命運,他的遠見卓識令人欽佩。而夫差在失敗後,回想起伍子胥的種種忠言,心中充滿了悔恨。
最終,夫差選擇了自盡。在自盡前,他讓人用布矇住自己的眼睛,說:“我無面目以見伍子胥也。”然後用手抉出自己的眼睛,懸掛在吳國的城門上,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悔恨和對伍子胥的愧疚。
這就是“懸門抉目”這個成語的由來,它常用來形容人因悔恨而做出極端的舉動。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在面對困境和挑戰時,我們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同時也要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否則可能會付出慘痛的代價。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我們應該從這些故事中汲取教訓,不斷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變故和挑戰。
懸門抉目-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