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長不及馬腹
成語拼音
- biān cháng bù jí mǎ fù
鞭長不及馬腹成語解釋
- 指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該打到馬肚上。後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典故出處
- 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杜預注:“言非所擊。”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楚莊王仗着勢力強大不徵得宋國同意派大夫申舟經宋國出使齊國,宋國殺了申舟。楚莊王派兵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大夫伯宗向晉景公建議不要出兵,說“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沒有理由爲了宋國而得罪楚國。
成語造句
- 他想要去幹涉那件事,卻發現自己的能力實在有限,真是鞭長不及馬腹。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當時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叫做楚國,其勢力範圍不斷擴張。
楚國的國君楚莊王野心勃勃,意圖征服周邊更多的土地和國家。有一次,楚國準備攻打宋國。消息傳到宋國後,宋國上下一片恐慌。宋文公急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大臣們紛紛發表意見,有的主張求和,有的主張抵抗。其中有一位大臣站出來說道:“大王,楚國實力強大,我們與之正面交鋒恐怕勝算不大。但是我們可以據城堅守,等待時機。”宋文公思考片刻後,決定採納這個建議,下令全國軍民加強防守,準備抵禦楚國的進攻。
楚國的軍隊很快就兵臨城下,對宋國展開了猛烈的攻擊。然而,宋國軍民團結一致,憑藉堅固的城牆和頑強的抵抗,使得楚國軍隊久攻不下。
楚莊王見此情形,十分惱怒。他決定親自指揮戰鬥,試圖一舉攻破宋國的城池。就在這時,他的一位謀士前來勸阻道:“大王,我們此次出征已經許久,士兵們疲憊不堪,而且我們的補給線也拉得很長。如今宋國堅守不出,我們繼續強攻下去恐怕會得不償失。況且,我們現在的情況就如同‘鞭長不及馬腹’,想要達到目的並非易事啊。”
楚莊王聽了謀士的話,陷入了沉思。他意識到自己的決策可能有些魯莽,不能只一味地強攻。於是,他下令暫時停止進攻,重新審視當前的局勢。
經過一番思考和權衡,楚莊王最終決定與宋國議和。宋國見楚國主動提出議和,也欣然同意。就這樣,楚國和宋國避免了一場慘烈的戰爭,雙方達成了暫時的和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我們不能盲目行動,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有時候,過於強硬的手段可能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像楚國攻打宋國時,雖然實力強大,但也會遇到“鞭長不及馬腹”的情況。我們需要懂得適時地調整策略,採取更加明智和靈活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同時,這個成語也提醒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考慮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和影響,不能僅憑一時的衝動和慾望行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立足,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
鞭長不及馬腹-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