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強凌弱
成語拼音
- jǐ qiáng líng ruò
以強凌弱成語解釋
- 仗着自己強大就欺侮弱者。
典故出處
- 《莊子·盜跖》:“自是之後,以強凌弱,以衆暴寡。”
成語典故
- 孔子有位朋友叫柳下季,他的弟弟跖是戰國初期奴隸起義的領袖,人稱盜跖。有一次,孔子去找跖,想勸他別再爲害天下。跖對孔子說:“你所說的話如順從我心意就讓你活命,如違逆我心意就讓你死。”孔子說,跖足可以南面稱王,但卻被稱爲盜,應該以此爲恥。聽了這些話,跖非常生氣,大聲斥責孔子說:“不要拿名利引誘我,把我當做愚昧的人。”然後,話鋒一轉,跖又說:“自黃帝時起,就爭鬥不止,血戰不停。堯和舜興起後,又設立了百臣。商湯流放了他的國君,周武王殺死了商紂。從那以後,大家都憑藉強大欺凌弱小,以多數侵略少數。所以自商湯、周武王開始,他們都已屬於作亂的一類人了。現在,你卻把文武那一套東西教給後世,矇蔽天下之主,藉以求得富貴。所以我認爲,天下的盜賊都比不過你。爲什麼人們不叫你盜王,而偏叫我盜跖?”最後,跖說孔子所說的那些,都是他所不願聽的,並叫孔子立刻離開。孔子嘆氣說,自己這是自討苦喫,摸老虎鬍鬚還險些被老虎喫掉。
成語造句
- 在社會中,我們絕不能容忍那種以強凌弱的行爲存在,而應該倡導公平與正義。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衛國。衛國雖然不算強大,但國內也有着自己的秩序和穩定。
當時,衛國的朝堂上有一位大臣名叫甯戚。甯戚心懷壯志,渴望爲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有一天,衛國決定與鄰國齊國進行一場外交活動,甯戚被選派前往齊國。
當甯戚到達齊國後,他發現齊國正處於一種頗爲傲慢的狀態。齊國自恃國力強盛,對衛國等小國常常表現出輕視和不尊重的態度。在外交談判中,齊國的使者憑藉着國家的強大,處處對衛國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試圖以強凌弱,逼迫衛國做出讓步。
甯戚心中十分憤慨,他深知這樣下去衛國將面臨諸多不利。於是,他憑藉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毫不退縮地指出齊國這種行爲的不妥之處。他引用了許多歷史典故和先賢的事例,表明以強凌弱並非長久之道,只會引發更多的矛盾和衝突。
齊國使者一開始對甯戚的反駁感到十分惱怒,但隨着甯戚有條有理的闡述,他們也不得不開始認真思考。甯戚強調,國家之間的關係應該建立在平等、尊重和互利的基礎上,而不是通過欺壓弱小來獲取利益。
最終,齊國使者被甯戚的言辭所打動,他們意識到自己國家的做法確實有失偏頗。經過重新協商,雙方達成了較爲公平合理的協議,避免了衛國因爲齊國的以強凌弱而遭受損失。
甯戚回到衛國後,受到了國人的尊敬和讚揚。他的勇敢和智慧成爲了衛國人民的榜樣,也讓其他國家對衛國刮目相看。而齊國也因爲這次事件,開始反思自己的外交策略,逐漸收斂了以強凌弱的行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強者的以強凌弱時,我們不能輕易屈服,而應該像甯戚一樣,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去爭取公平和正義。同時,也提醒那些強大的國家,以強凌弱並非是一種值得推崇的行爲,只有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礎上的關係,才能真正實現長久的和平與發展。歷史上,有太多因爲以強凌弱而引發的戰爭和災難,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平等的世界。
以強凌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