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鑑不遠
成語拼音
- yīn jiàn bù yuǎn
殷鑑不遠成語解釋
- 殷:指商朝後期;鑑:鏡子。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爲借戒。後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
典故出處
- 《詩經·大雅·蕩》:“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成語典故
- 商朝末期,商紂王昏庸無能,對內殘暴統治,社會十分腐敗。西方諸侯之長的“西伯”周文王曾懷着一片好心,提出誠懇的勸告:殷商的教訓不必向遠處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商紂王沒有接納,終於被周武王所滅。
成語造句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因爲殷鑑不遠,曾經發生過的許多事情都能給我們帶來警示。
成語故事
- 在遙遠的商朝,末代君王紂昏庸無道,荒淫無度,整日沉迷於酒池肉林之中,對百姓橫徵暴斂,致使民不聊生。
紂王的暴行引起了許多大臣的憂慮和不滿,其中有一位叫箕子的賢臣。箕子多次勸諫紂王,希望他能改邪歸正,以保商朝的江山社稷。然而,紂王卻對箕子的忠言充耳不聞,甚至對他加以迫害。
在這種黑暗的局勢下,箕子深知商朝的命運已經岌岌可危。他預見到了國家即將面臨的災難,但卻無力迴天。最終,周武王崛起,率領大軍討伐紂王。商朝的軍隊在周武王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紂王也在絕望中自焚而死,商朝就此覆滅。
周朝建立後,統治者們深刻地反思了商朝滅亡的教訓。他們明白,如果不吸取前人的教訓,自己的王朝也可能重蹈覆轍。於是,周成王時期,周公旦特意作《無逸》等篇章,以殷商的覆滅爲鑑,告誡周朝的子孫們要勤勉政事,不可驕奢淫逸,要善待百姓,以保周朝的長治久安。
“殷鑑不遠”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它提醒着後人要以前人的失敗和教訓爲鏡子,時刻警醒自己,避免重蹈覆轍。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每一個朝代的興衰都有着深刻的教訓值得我們去汲取。
在後世的歷史中,許多有識之士都懂得“殷鑑不遠”的道理。他們以史爲鑑,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前人的經驗,努力讓自己的國家和社會走向繁榮昌盛。而那些忽視歷史教訓的人,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困境,甚至導致國家的衰敗和滅亡。
在當今社會,我們同樣需要銘記“殷鑑不遠”。無論是個人的成長還是國家的發展,我們都應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我們要以過去的錯誤和失敗爲借鑑,不斷地改進自己的行爲和決策,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穩步前行,書寫屬於我們自己的輝煌篇章。
殷鑑不遠-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