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及池魚
成語拼音
- yāng jí chí yú
殃及池魚成語解釋
- 比喻無緣無故地遭受禍害。
典故出處
- 《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宋國的一城門發生火災,火藉着風勢越燒越旺,城裏的居民紛紛到護城河去取水滅火,大火被撲滅了,但護城河的河水也被舀幹了,河裏的魚再也沒法生存下去,全部被幹死。
成語造句
- 戰爭一旦爆發,往往會導致無數無辜百姓遭殃,甚至會殃及池魚,讓周邊國家也受到影響。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小小的諸侯國。這個國家有一位忠誠而善良的大臣,名叫伯宗。
伯宗爲人正直,常常直言進諫,一心爲國家和百姓着想。然而,他的直言不諱卻得罪了一些心懷叵測的人。
當時,朝堂上有一些奸臣,他們嫉妒伯宗的才華和聲譽,一直想要找機會陷害他。終於,他們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這些奸臣在國君面前不斷地進讒言,歪曲伯宗的言行,使得國君對伯宗漸漸產生了懷疑和不滿。
伯宗察覺到了危險的臨近,但他依然堅守自己的原則,沒有絲毫退縮。
有一天,國君聽信了奸臣的話,決定對伯宗採取行動。伯宗知道自己大難臨頭,他擔心自己的家人會因此受到牽連。
伯宗的妻子察覺到了丈夫的憂慮,她對伯宗說:“夫君,我們恐怕難以逃脫這場災難了。但我只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平安無事。”
伯宗無奈地嘆了口氣,說:“我也希望如此,只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就在這時,伯宗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決定讓自己的兒子趕快逃走,去尋找一個安全的地方。
於是,伯宗的兒子帶着父親的囑託,匆匆離開了家。
然而,那些奸臣並不滿足於僅僅除掉伯宗,他們還想斬草除根,將伯宗的家人也一併除掉。
他們四處搜尋伯宗兒子的下落,這使得許多無辜的人也被捲入其中。就如同那平靜的池塘裏的魚兒,本來與這場爭鬥毫無關係,卻因爲伯宗的事情而遭受了無妄之災。
一些與伯宗家稍有來往的人都被牽連,受到了懲罰。百姓們對這些奸臣的所作所爲感到憤怒和不滿,但卻又無可奈何。
最終,伯宗被國君處死,而他的兒子幸運地逃脫了奸臣的追殺,在一個遙遠的地方生存了下來。
這個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無辜的人往往會“殃及池魚”。他們可能並沒有做錯什麼,卻因爲與某些人或事有了關聯,而被迫承受不幸的後果。這也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謹慎行事,儘量避免讓自己和身邊的人因爲無端的牽連而遭受苦難。同時,我們也應該保持警惕,不做那些會給他人帶來災禍的事情,共同營造一個和諧、安寧的社會環境。
殃及池魚-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