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淮之橘
成語拼音
- yú huái zhī jú
逾淮之橘成語解釋
- 比喻易地而變質的事物。
典故出處
- 《晏子春秋·雜下十》:“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見他矮小就嘲笑他,抓一個小偷說是齊國人。晏嬰回答說:“人們都知道橘樹逾淮爲枳,齊國人到楚國來成爲小偷,環境改變而已。”巧妙地應對楚王。楚王刮目相看,改用高規格接待他。
成語造句
- 南方的橘子移植到淮河以北就會變成枳,這就如同逾淮之橘,環境改變會對事物產生很大影響。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晏子作爲齊國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曾代表齊國出使楚國。
當時的楚國國力強盛,楚王自恃強大,想要藉機羞辱晏子,從而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來到楚國後,楚王故意讓人關閉城門,只開了旁邊的小門讓晏子進入。晏子見狀,不卑不亢地說:“只有出使到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洞進去。”接待的人只好無奈地打開城門讓晏子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王故意問:“齊國難道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來呢?”晏子從容回答:“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戶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天就陰暗下來;一起揮灑汗水,就會彙集成雨水;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呢?”楚王又說:“既然這樣,那麼爲什麼派你這樣一個人來作使臣呢?”晏子笑了笑說:“齊國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對象,賢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到賢明的國君那裏去,不肖的人就派遣他出使到不肖的國君那裏去,我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
楚王還是不甘心,想要繼續刁難晏子。他讓人帶來一個罪犯,故意在晏子面前經過,並宣佈這是齊國人。楚王看着晏子說:“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晏子站起身來,嚴肅地說:“大王,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了枳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卻完全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爲水土不同啊。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難道不是因爲楚國的水土使他變成這個樣子嗎?”楚王聽後,無言以對,只好尷尬地笑着說:“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晏子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地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和聲譽,也讓人們深刻地認識到了環境對人的影響。“逾淮之橘”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它提醒人們要注意客觀環境對事物的影響,不能忽視環境的作用。同時,也告誡人們不能對他人抱有偏見,不能因爲個別人的行爲而對整個羣體產生片面的看法。在生活中,我們要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看待人和事,避免因爲主觀臆斷而產生錯誤的判斷和評價。
逾淮之橘-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