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簪絕纓

成語拼音

yí zān jué yīng

遺簪絕纓成語解釋

指男女雜坐,不拘形跡,歡飲無度。

典故出處

《史記·滑稽列傳》:“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爲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另見《韓詩外傳》卷七,王后所絕纓之事。後合二事爲“遺簪絕纓”。

成語典故

楚莊王賜羣臣酒宴,喝到天黑,大家均有醉意。風吹滅了蠟燭,有人趁機牽王后的衣服,王后立即把該人的帽纓摘下對莊王說要抓住那個非禮的人。莊王不許,就說:“今天參加聚會的人一律不得戴帽纓。”於是人們紛紛把帽纓扔掉,君臣盡歡而散。

成語造句

在那場混亂的宴會上,人們擠來擠去,結果遺簪絕纓的情況屢屢發生,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楚莊王依靠名將養由基一次平定叛亂後大宴羣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席上,楚莊王讓大家盡情暢飲,還特別讓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正當大家喝得酒酣耳熱之際,忽然一陣狂風颳來,吹滅了所有的蠟燭。這時,有個武將趁黑燈瞎火之際,拉住了許姬的手,許姬大驚,她奮力掙脫,順手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許姬悄悄走到楚莊王身邊,把這件事告訴了他,並說只要點起蠟燭,檢查一下誰的帽子上沒有纓帶,就知道是誰剛纔無禮了。 然而,楚莊王聽後卻並沒有大發雷霆,他沉思片刻後,大聲說道:“今日君臣盡情歡宴,大家都把帽纓扯下來,一醉方休。”於是,所有的大臣都扯下了自己帽子上的纓帶,等到蠟燭重新點燃,大家都已經沒有了帽纓,自然也就無法找出剛纔那個無禮之人了。 幾年後,楚國和晉國交戰,楚軍中有一位將軍總是奮不顧身,衝鋒陷陣,帶領士兵們奮勇殺敵,爲楚軍立下了赫赫戰功。戰後,楚莊王問這位將軍爲何如此勇猛,將軍跪地叩頭回答道:“臣就是當年在宴會上被扯斷帽纓之人,大王當時不追究臣的罪過,臣一直銘記在心,所以今日纔會拼死報答大王。” 楚莊王的大度和寬容,不僅贏得了這位將軍的忠心耿耿,也讓其他大臣們更加敬佩和忠誠於他。“遺簪絕纓”這個成語也就由此而來,它形容人寬宏大量,不拘小節,能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的過錯。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楚莊王這樣具有寬容品質的君主並不多見。他的這一舉措,不僅展現了他作爲一國之主的大度和智慧,也爲後人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寬容他人,不要因爲一些小的過錯而斤斤計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贏得更多人的尊重和友誼,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和諧。正如古人所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要以寬廣的胸懷去接納他人,讓這個世界充滿愛和溫暖。

遺簪絕纓-成語圖片

遺簪絕纓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