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

成語拼音

záo bì tōu guāng

鑿壁偷光成語解釋

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典故出處

《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成語典故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爲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纔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纔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着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着揹着,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着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成語造句

他家庭貧困,但爲了學習知識,他效仿古人鑿壁偷光,努力提升自己。

成語故事

在漢朝時期,有一個名叫匡衡的孩子。匡衡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父母整日辛勤勞作,卻依然只能維持基本的生活。 匡衡自幼便對知識充滿了渴望,他非常喜歡讀書,夢想着有一天能夠通過知識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然而,匡衡的家庭根本無力承擔他讀書的費用,甚至連一盞油燈都買不起。 但匡衡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讀書的念頭。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輾轉反側,思考着如何才能在夜晚也能看到書。突然,他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家的牆壁與鄰居家只隔了一堵牆,而鄰居家每晚都會點油燈。匡衡悄悄地拿起工具,在牆壁上鑿出了一個小洞。當鄰居家的燈光透過小洞照進自己的房間時,匡衡欣喜若狂。他就靠着這微弱的光亮,如飢似渴地閱讀着書本。 匡衡憑藉着自己的毅力和勤奮,在艱苦的條件下不斷地學習。他從書中汲取着知識的養分,逐漸成長爲一個博學多才的人。 後來,匡衡憑藉着自己的學識得到了一些機會,他開始嶄露頭角。他對《詩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獨到的見解,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經過不斷努力,匡衡終於成爲了一代大儒,受到了人們的敬重和推崇。 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被人們傳頌了下來,成爲了激勵無數人勤奮好學、克服困難的典範。正如古人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匡衡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對知識的執着追求,什麼是在困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即使面臨再大的困難,也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匡衡的精神都將永遠激勵着我們,讓我們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鑿壁偷光-成語圖片

鑿壁偷光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